静教院附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迈出领先一步
2018-4-18 13:33:52发布93次查看
图为静教院附校学生沉浸在五彩缤纷的布艺世界里 肖鸣亮摄
桌子上陈列的一件件人物神态逼真、背景色彩鲜艳的陶艺作品,是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简称“静教院附校”)初中学子们根据日常生活所见,用平板电脑(pad)创意设计、采集数据,再用手捏制加工出来的,更是该校研发的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社会》3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trip课程在实践运用中的一次成果展示。4月12日下午,市教委教研室在该校中学部举办“全面转变教学方式的课程统整现场展示活动”,向全市教育界同行推介该校为顺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上海中考制度改革推出的这一旨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创新型课程。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出席活动。
时下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
静教院附校校长、市德育课程研究开发实训基地主持人张人利告诉记者,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四方面局限:在组织方式上,教师讲,学生听过多,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不够;在认知方式上,存在文本学习、间接知识获得过多,而实践性学习、直接知识的获得不够,接受性学习过多,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不够;在内容方式上,存在学科知识系统学习过多,而主题学习、项目学习不够,单一学科学习过多,而跨学科学习不够;在活动方式上,存在听讲、刷题过多,而参观、考察、辩论、演讲、交流、游戏不够。
张人利还认为,自己开创的《后“茶馆式”教学》,虽已有完整操作体系,但其教学方式只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书中学”“做中学”,其中以实践性学习为主的“做中学”,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以“书中学”为主。即便时下流行的stem课程,亦仅为科学、工程、数学、技术等理工科的综合运用课程,没有文科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偏颇。
trip课程顺应教改要求而生
说起在系统内率先探索、研发全面转变教学方式的课程体系原因,张人利介绍道,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强化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而今年3月颁布的上海中考制度改革方案,也有设置跨学科案例分析、逐步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等举措。为顺应这一系列教改举措,静教院附校适时推出了以全面转变教学方式为标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trip课程。
据了解,trip课程是以主题(theme)、探究(research)、跨学科(interdiscipline)和实践(practice)4种学习方式命名的课程,它是该校通过统整基础型课程,以《信息科技》《劳动技术》和《社会》等多种学科为蓝本,同时融合“做中学”等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文理科兼容的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实施trip课程,学校于去年组建了一支由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科学、信息技术、劳技、社会、艺术、体育、心理等11门学科16名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专门研发课程。目前已经研发、实施的课程中,六、七年级以强调动手创意能力的《劳动技术》类为主,如《玩泥巴》《重走鲁班路》《植物装点生活》等,总计12门课程;八年级则以开阔视野的《社会》类为主,如《水污染的处理》《小小法庭》和《投资与经营》等6门课程。
新颖活泼课程激发学习热情
记者在trip课程展示活动现场观摩时发现,一些教师开设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这一创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理跨科性、实践性、探究性。六年级一堂《纸趣》主题课上,学生们在信息、美术和劳技等几位不同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劳技、信息科技、历史、科学、美术、生命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先后开展了探究不同纸的成分与用途研究、纸电路的研究、食品级纸包装研究,以及学习制作纸质康乃馨、传统剪纸技艺等课题探究、物品制作活动,还借助平板电脑进行信息搜索,拍摄实验照片或视频,制作ppt演示文稿进行活动成果交流分享。整个活动现场氛围轻松活泼,学生们学习实践兴趣浓郁。
同样,在《玩泥巴》活动课上,学生们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数学、美术、劳技等学科知识既动手玩泥巴,学习制作陶器的基本技能,又做实验研究烧制过程中泥土发生的化学反应,了解不同材料的密度和特性,同时还借助电脑处理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加工音视频文件,制作汇报交流的ppt演示文稿,并自主举行了一场“中国传统节日——软陶作品发布会”,展示各自制作的玲珑精致的节日手工艺品。看着少儿们乐此不疲的课程学习场景,观摩的教育界人士纷纷赞叹trip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