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宁区消息:近年来,长宁区“家门口工程”逐步改善了各小区的基础民生生活。在这过程中,以老旧小区为主的仙霞街道积极探索“家门口工程”与居民自治融合共进,在居民区和社区都因地制宜地推进“家门口工程”拓展升级。
“家门口工程+团队自治”聚焦“小而精致”
走进安龙小区,入口的小花园景致美丽,小区道路平整蜿蜒,400平方米的健身苑里居民们自在享受着惬意生活……安龙小区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典型老式住宅区,如今却依然整洁宜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老小区在今年最新公布的上海市垃圾清运文明指数测评中,还能位居全市200个被调查小区中第9位,成为长宁区唯一上榜的小区!
环境整洁的安龙居民区
居民区干部说:“近两年来,小区在‘家门口工程’中不断融入自治元素,改善硬件的同时,培养团队和居民自治意识。”安龙的干部们先通过问需、问计、问效的“三问”工作法让居民参与到建设中来,再通过“三个一点”(政府出一点、业委会出一点、物业公司出一点)的筹资把“家门口工程”变为自治团队自己的事,建成后再由签字移交使用管理来实现工程运维的常态长效。为了持续发挥“家门口工程”的自治效应,安龙居委会注重在充实自治主体、完善自治机制上下功夫:小区成立了党员民意收集工作室,每周发动党员骨干收集居民意见,及时研究对策措施;小区11个文化团队,划时划片使用维护各项设施;对外来车辆实行“宾馆式停车服务”,车钥匙由门卫保管,确保始终有序可控……
凡此点点,小区在细节上都下足了功夫,才有了现在虽小虽旧却依然精致整洁的安龙小区。过去四年,仙霞街道在各居民区积极推动社区“家门口工程+团队自治”,聚焦售后公房小区的路面整修、自行车棚整修、小区视频监控设备维护、围墙防盗栅栏整修等众多“小而精”项目,推广“三问、三个一点和签字移管”等融合自治方法,在许多如安龙一样的老小区里,解决了一批老百姓呼声高,需求大的急难愁问题。
“家门口工程+家园自治”催生“虹旭模式”
2016年,“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拉开序幕,虹旭小区和水霞小区有幸成为全市试点居民区。对社区生活空间进行整体化的专业设计后,小区的设施配置更完善,小区空间品质得到了更大提升。
水霞小区里的滨河绿地从原先绿化褪尽的坑洼地变成了一片多功能的休闲区:新增的休闲桌椅供老人小憩;见缝插针开辟的健身空地方便人们锻炼;翻新后的河岸护栏减少了儿童落水危险……“环境大不一样了!”空间全面细致的改变,令喜欢小区居民赵女士赞不绝口:“这些设施方便我们可以安心地健身休闲。”
虹旭小区的儿童乐园
虹旭小区的休闲广场
在虹旭小区,建设过程中还融入了更多自治元素,居民的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小区的热情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介绍,小区应运而生了“小蚂蚁”自治家园平台,在平台的运作下,由居民自行提议又先后建成了大件垃圾厢房、喵星人乐园、狗狗便便屋等,组建起十多支自治管理团队,涵盖了小区议事、邻里互助、爱心公益、平安建设等各个方面,绘就了如今虹旭小区的美丽家园自治地图,形成了从硬件更新到软件增能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以“民主、有序、乐观、团结、利他、守望、共享”等蚂蚁精神为内核的居民自治管理“虹旭模式”,一时间成为了居民口中的“网红小区”。
“家门口工程+精准治理”追求更高品质
“虹旭模式”的成功,让街道认识到越是社会结构趋于多元、群众利益诉求趋于复杂多样,越是要推进“家门口工程+”的转型升级。街道不再局限于小区内局部的改善,而是在整个社区范围,对政府实事和社区管理都追求高质、高能。
天山五村全景
“五违四必”整治让社区的违建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整治工作不仅还路、还净、还静于民,街道更是积极打造特色街区文化:虹古路上萌动可爱的珍稀动物图,水城路上最新最酷的科技创新图,芙蓉江路的美丽鲜花图和威宁路上的历史名人墙,都令街区平添浓厚的文化气息。天山五村是街道辖区内重点整治项目之一。街道在对五村1300多处近2万平方违法建筑后,对标国际精品城区建设要求,实施了部分非成套房屋拆落地重建、部分区域配合市政改造拆迁、部分区域精准对接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等19个主体改造项目和5个民生叠加项目,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天山五村精品小区建设。
瓶子菜园试点深受小区居民喜爱
蚯蚓堆肥塔结合了文明养宠和垃圾分类
在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方面,街道积极探索宣传发动、厢房改造、空间吸引、自治管控、废物利用激励等全程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的有效途径,实现推进一个成功一个。年初,虹旭小区成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试点小区,近日,又将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小区成为长宁首家启动瓶子菜园的试点小区,利用废弃瓶子种蔬菜;与此同时,新设立了16根蚯蚓塔,将小区内宠物的粪便埋入土中形成堆肥,并引导居民文明养宠。
全新的仙霞街道党建服务中心
在“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中,仙霞街道针对社区党建、社区事务等各方面的“家门口”,也追求精准高效。今年,街道完成了党建服务中心的改造升级;联合三个楼宇园区党建服务点、23个居民区党建服务站及楼组党建服务点,形成“1+3+23+x”党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里48个党员工作室的作用;此外,以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为重点,完善拓展老人福利服务、体育健身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终身教育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项目,形成“一站多点”为民服务设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