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商场里的“编外”职工有了自己的“家”
据《劳动报》报道,上海为数众多的商场、商圈、城市综合体中,有着近百万“商场信息员”,他们直面消费者,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却长期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宛若一盘散沙。缺乏归属感的他们,常调侃自己是商场中的“编外”职工。
今年,上海市总工会在《上海工会2018年工作清单》中明确:“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把职工群众更广泛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其中,商场信息员的建会入会工作,就涵盖在内。
建会前
“编外”职工比例远高于体制内职工
一盘散沙,需要凝聚
“商场信息员”是谁?在日常的消费场景中,我们更习惯以“促销员”、“导购员”、“营业员”或“厂方代表”等称谓来形容她们。
日前,劳动报记者走访沪上多个商圈,初步摸底了解她们的职业生态发现,由于这一类群体,熟知商品价格行情、了解消费者喜好需求,是推动上海商业发展、打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品牌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她们自己的入会工作,却一度乏人问津。
“编外”职工占比最高85%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本市的“商场信息员”,大多数来自外省市农村,近7成为女性,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与此同时,从事的工作强度较大,人员流动性较强。
作为一名80后,褚信华原先为多个品牌电器服务,从事导购工作。然而,市场竞争引起代理商更迭频繁,又由于缺乏工会的保护,经常会导致工资发放的迟缓,甚至拖欠。因此,褚信华和姐妹们几乎每一次工作调动,都是被迫的。“没有工会,商场也管不了我们,只能自己走人,找下一个工作。”她说。
去年7月,褚信华被安排来百联南桥就职。由于公司的总部不在上海,她与工会基本没有联系。作为一名普通的导购员,碰到工作方面的烦心事,她无处倾诉,处理生活上的麻烦事,也经常没有方向。
褚信华的境遇,曾是众多“商场信息员”们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以新世界股份公司为例,原先的工会,覆盖范围是675名体制内员工。但整个商场除了这批与股份公司签合同的员工外,还有近4000名引厂进店的营业员,“编外”职工与体制内职工人数对比接近5:1。
在南方国际广场,游离在工会外的“编外”职工的比例更加庞大,曾一度高达83.7%。没有工会,他们就好似一颗颗松散的沙粒,充满了散沙的苦恼……
劳动关系复杂缺乏安全感
商场信息员的劳动关系十分复杂多样,而由于法律意识的欠缺,许多“编外”人员都不太了解自己准确的劳动关系情况。在红星美凯龙一楼层,记者随访了20余位导购员、销售员,他们反馈给记者的用工形式五花八门:他们有的和商场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有的与品牌方签订的是第三方劳务派遣合同,有的人只是品牌方的“实习导购员”,甚至有的只是凭着口头协议就来上班了。
“在商场中,劳动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劳动法专家周斌告诉记者,一类是直属品牌方的职工,他们与品牌方签订劳动合同(与所在商场没有劳动关系)。另一类,主要是各劳务派遣公司的派遣工,他们既受到品牌方的管理,工作却由中介机构介绍。就此种用工状态而言,他们属于劳务关系。至于实习、口头承诺、协议等,需要依主体资格、事实用工状况予以界定。
周斌介绍,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一字之差,在报酬支付方式、国家干预保障等方面,均有不小区别。总体而言,劳动关系,除受一般《民法》保护以外,还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特别保护;劳务关系只是一种民事关系,除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定外,法律不予干预。
“一盘散沙”需要凝固剂
对于一些编外“老员工”而言,在工作生活中早已与商场有千丝万缕的紧密度,却始终少了一层“组织”上的维系。
“从感情上说,早就把新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了,”苏丽丽早先在新世界城一楼某钟表品牌做营业员,因为工作突出,后被另一家钟表品牌聘为店长,工作地点没变,只是挪了柜台。她说,在新世界城10年,有时候,看到人家有的福利我们没有,依然感觉有些失落。
没有工会,就感觉缺一座“靠山”。一位个体户门店的雇员就向记者坦言,很顾虑自己工作的稳定性,觉得缺乏“安全感”。“我和店家并没有确立劳动关系,万一发生权益纠纷,是否会难以得到劳动法方面的法律救济?”她说。
这些“编外”职工对于成立属于自己的工会组织有着强烈的需求,就像一盘散沙缺少凝固剂。
从“要我入会”到“我要入会”
凝聚工程:维权、关爱和福利成凝固剂
如何将松散型商户及商户下的职工凝聚起来?2015年至今,在市区工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奉贤南方国际广场、新世界城、红星美凯龙汶水路店先后试点组建“工会联合会”,把维权、关爱作为“凝固剂”,启动“凝聚工程”,将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的“编外”职工吸纳进入工会组织。
想要管,却管不了
在商场信息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非正规就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这些职工苦于无处加入工会、无处维权、无处享受职工福利。
上海南方国际(集团)工会委员会副主席金国飞向劳动报记者坦言,以百联南桥购物中心为例,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商圈中,但凡出现品牌流动导致的关停并转,难免会有一些劳权争议的发生。“我们想管,但这些职工,不是我们南方的会员,我们出面沟通时,以什么身份代表他们呢?”金国飞说。2015年10月,经上海市总工会牵头,奉贤区总工会与上海百联集团、百联股份有限公司、百联南桥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南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立了“南方国际广场工会联合会”,这是上海首家以商圈为主体的工会联合会。2016年9月,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大场镇红星美凯龙汶水商场工会联合会成立,借助“两非一无”专项经费政策,推进商场信息员入会。
2017年6月,在原“厂方工会”的基础上,借着群团改革的契机,新世界城作为上海“两非一无”改革试点,“上海市新世界城综合工会联合会”正式成立,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此举得到了市、区及街道等上级工会,新世界股份党委和行政的大力支持。
创新模式吸纳会员
吸纳商场信息员入会的道路,也比想象要困难得多。
最大的阻力来自入驻商户,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还有少数已有工会的商户,认为成立联合工会是多此一举,有些职工也是半推半就,对加入工会有没有好处,持怀疑态度。
“很多职工习惯了没有工会的日子,一下子说要你入会,可能也会不适应,这需要一个过程。”红星美凯龙汶水商场工会联合会主席周恺指出,这个过程,就是要在入会模式上有创新、在福利上让职工真真切切享受到实惠,这样他们才会从“要我入会”转变到“我要入会”。
“南方国际广场工会联合会”,在入会形式上做了创新,目前主要采用三种入会形式:入驻百联南桥商圈、会员超过25人以上企业(门店),原则上单独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会员不足25人的企业(门店),按经营业务相近的原则,组建若干个联合工会;部分企业(门店)员工已参加总部工会的,按便于就近参加工会活动和会籍管理原则,逐步将会籍接转到企业(门店)。
对于入会模式的创新,百利皮鞋专柜的收银员丁慧红表示,自己的总部工会太远,以往经常要跨越大半个上海去参加工会活动,联系很少,如今转到商圈工会参加活动,省去了许多奔波之苦。“现在我的娘家就在百联,就在南方国际。”
发放各类福利和保障
新世界城工会联合会成立以后,商场1楼的461名厂方员工成为了第一批会员,苏丽丽也是其中之一。她说,加入新世界城工会联合会是一件大好事,“就像是住了10年的家,终于上了‘户口’一样。”
如今9个月过去了,包括苏丽丽在内的1500多名厂方员工已加入到新世界城工会联合会,并逐渐尝到有“娘家人”的甜头。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姚璐介绍说,目前,新世界城会以发放交通卡、蛋糕券等形式向会员发放福利,还有诸如护手霜、沐浴露等生活用品的发放。与此同时,新世界城工会联合会会定期举行各类活动,譬如劳动竞赛、跨年慰问、三八妇女节活动、疗休养和体检等,全面为厂方会员提供服务。
“厂方员工一旦入会,就能够有保险,享受到许多原本体制外享受不到的福利。”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姚璐告诉记者,目前,新世界城内的厂方人员想入会,需要缴纳每月10元的会费,一季度一收,以此确定和工会的组织关系。这120元/年的会费此后将以实物形式返还到员工手中。与此同时,来自市区两级财政和市总工会的经费补贴落实到每位会员身上,为300元/年。
也就是说,商场内的厂方员工,在缴纳120元/年的工会会费后,每年能享受到420元的工会福利。
苏丽丽告诉记者,现在,她时不时就能收到商场发放的福利,那些原本与自己“无缘”的活动,现在都有了参与的“资格”。
此外,新世界向新世界城综合工会联合会捐赠50万元,设立专项帮困基金,用于综合工会会员的帮困救助,帮助会员解决一些急难问题,真正为会员办实事,办好事。
理直气壮为职工维权
随着工会联合会的诞生,职工权益维护成为可能。
去年,百联南桥购物中心某品牌商户租约到期,但商户老板却仗着优势地位,仅仅支付了基本工资,却在有关加班工资发放的问题上,和营业员、导购员玩起了“文字游戏”。
放在过去,商场信息员们往往无处投诉,只能吃亏走人。但这次,她们找到工会联合会,工会副主席亲自带头,带着律师,摆开架势和该商户老板交涉了一个下午,终于为商场信息员们,拿回了每人2000元左右的加班费。
商圈工会联合会,破解了非公企业工会主席角色冲突的瓶颈,更好地展现了工会组织“上代下维权”的优势,树立了工会干部是职工信赖的“娘家人”形象。
替职工出面,与商户协议工资也是工会联合会的亮点之一。“一般这个事儿,职工心里想,但不敢说或羞于说。”金国飞表示,工会联合会成立后,每年都会与企业进行沟通,在合理范围内,提升职工的工资收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市总工会:
打破“形式工会”建立职工身边的工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商场信息员所在工会和工作地分离
谈到将“商场信息员”群体纳入工会当中的试点初衷,上海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商场信息员群体有三个特征较为明显。一是灵活性;商场信息员用工方式灵活,有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有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有与厂方签订劳务协议,还有的是季节性带班,信息员的劳动关系往往不在商场而在商家。二是分散性;职工的工作场所与公司所在地往往分离,跨区,甚至跨省市。这些职工的实际工作地往往较为分散,分布在不同的商场驻点。三是流动性;这些职工工作流动性较强,往往在这个商场驻点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到另一家驻点。而且她们的流失率较制造业高很多。
对于商场信息员,按照工会跟着企业建的传统做法,建起来的工会很难关心到分散在各处的商场信息员,工会组织往往只是虚拟覆盖,是“形式工会”、“表格工会”。“工会没有存在感、职工没有归属感,更不要说获得感。”
天然“距离感”
让工会少了存在感
为此,目前试点的商场、商圈、城市综合体的信息员工会联合会,打破了传统建会方式,按照地区工会牵头、产业工会配合、多方共同参与的路径,属地建会、联合管会、共同建家。“厂方信息员不应该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以这样的方式将他们组织起来,能够大大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切实让他们获得实惠。”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指出,要深刻把握新时期用工方式、劳动关系等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加强对新型就业群体的研究,进一步推动货车驾驶员、物流快递员、护工护理员、家政服务员、商场信息员、网约送餐员、房产中介员、保安保洁员等群体的入会和所在企业建会工作,努力寻求新技术条件、新生产方式、新企业组织形式下各类职工群体建会入会解决之道。
商场工会具有“三唯三不唯”特性
目前,灵活、分散、流动性大的新型就业群体在上海体量很大。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商场信息员这一就业群体就有近百万人。
“我们要建立的是职工身边的工会,让工会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该市总工会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试点中的商场信息员工会联合会具有“三唯三不唯”的特性,即唯商圈不唯商家、唯会籍不唯身份、唯机制覆盖不唯体制所属。
事实上,通过创新建会入会方式将这一职工群体组织起来后,对于商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虽然是厂方员工,但由于工作服务都在商场,他们直接关系到所在商场的品牌和形象,而以联合工会为媒介,组织培训提高商场信息员的整体素质就成为了可能。”
该负责人透露,从三处试点的运行效果来看,总体情况良好。今后,市总工会将在试点的基础上,立足提升“上海服务”品质、提高“上海购物”美誉,坚持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促进地区和谐发展、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原则,提炼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优化,逐步在全市进行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