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张欢4月19日报道:“我娘家姓范,在我爷爷的时候,我的祖辈从苏州来到上海。我清楚记得,我的爷爷叫做范德全。我的故事、我们家族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位姓范的讲述者今天成了江宁路街道的“大红人”。在街道举办的“花开四季,美在江宁”主题活动上,新发布的“记忆江宁”故事书里,他和他的家人、朋友成了“江宁人”的集体代言人。从回望第一批江宁人落脚于此,到见证民族工业在苏州河畔崛起,从与租住在恒德里的聂耳的一次照面,到记忆中茶市兴旺之时隐在同乐坊的一爿茶厂。一个个生活片段串起了散落在江宁路街道里的地标和记忆点。
图片说明:“记忆江宁”故事书串起了社区居民们的记忆片段
自2017年推出“记忆江宁”文化地图、“记忆江宁”创意填色书以及同主题的宣传片后,这本故事书成了“记忆江宁”家族的新成员,6000册故事书将免费发放供居民阅读和收藏。除了故事,全书还配有居民们自己绘制、拍摄、珍藏的,有关社区记忆的图画和照片98幅,涵盖了辖区32处老建筑和街坊旧貌。
在创作过程中,故事的记录和编写者广泛走访了历史亲历者,与18个居民区的老街坊相对而谈不下50次,实地走访辖区内的历史建筑200余次。通过大量的访问,最大程度地将老街坊曾经经历或流传下来的“往事”,经考证后编辑入册。街道负责人表示,虽然故事里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涉及到的情节和记忆的细节却是真实的。“我们试图通过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故事将这些老建筑贯穿起来,通过这些故事唤醒共同的社区记忆,提升社区的认同。”
在这本故事书里,现存或已消失的建筑地标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江宁路街道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是所有“江宁人”的记忆基础。目前,江宁辖区内有37处文物保护建筑,23处历史保护建筑。为了传承历史建筑特有的文脉,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了解和自觉保护这些历史建筑,江宁路街道还开发制作了“最爱人文江宁”线上平台。
记者了解到,这个将于5月正式上线的新媒体产品如同“记忆江宁”文化地图的“掌上移动”版,将囊括37处文物保护建筑、23处历史保护建筑,以及国棉四厂等6个已不具备实体的记忆点。点开每一处,都可以直观地通过视频和图文了解这些建筑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同时了解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街道方面也会在各个建筑点和记忆点位设置“二维码”,走过路过时随手一扫,就能进入平台了解信息。通过“我的卡牌”和“回忆值排名”等互动功能,每一个到访者还可以留下自己的足迹并看到自己造访的地标数量。
图片说明:位于常德路的恒德里的聂耳故居(街道供图)
图片说明:社区居民有关于社区“租住者”聂耳的记忆
在今天的活动中,围绕城区环境之美、历史人文之美、百姓生活之美、社区和谐之美四大主题,街道还发布了2018年美丽江宁建设的十大项目。据了解,这些项目都是来自于大调研走访过程中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例如,在走访调研中,许多居民提出希望享受到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街道联手社区社会组织、群众团队骨干推出“乐享时光”社区师资大配送项目,优选书画类、学唱类、养生类、技艺类、舞蹈健身5大类课程,全年将覆盖社区居民3万余人次。又如,不少社区居民对花样繁多的保健品推广既担心又困惑,希望能有正规的渠道获取健康保健的知识,于是街道便设立了惠民项目,每周1至2次,为每个居民区配送医生和设备,并组织健康沙龙为居民提供放心的健康指导。
活动中还举行了“美丽江宁大家谈”的小型论坛。街道方面表示,2018年,江宁路街道在党建引领下,将“共治共享”的理念融入美丽家园、美丽城区建设中。希望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健康等惠民项目、组织各类交流讨论,汇聚街道、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团队、社区群众等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江宁城区环境之美、历史人文之美、百姓生活之美、社区和谐之美,构建美丽江宁共同体,每个成员都是社区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