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座下海庙
2018-4-19 10:54:50发布91次查看
靠近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
紧邻犹太难民纪念馆和原犹太难民聚居区
黄色的外墙,宽阔的院落
在一排排灰白的低层建筑中很是醒目
2011年我们拜访时
它正在整修当中
古旧的面貌跟现在截然不同
▼
刚踏进下海庙的大门
我们就遇到了一位比丘尼——果平
她向我们讲述了她本人的故事
以及“下海庙”名字的由来
(比丘尼:俗称尼姑)
“20个比丘尼都是从四面八方来的”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果平是1990年到上海读的佛学院,读书的时候她就常常到下海庙听讲法华经。1995年学业结束之后,她正式到这里常驻,直到现在(2011年)。
下海庙有20位比丘尼,最老的一个比丘尼89岁,最小的大概也超过30岁了。“都是四面八方来的。有些是佛学院分配来,有些自己来,全凭缘分。”
她们既要修读佛学课,又要学习文化课。比丘尼参加庙里专门开设的学习班,结课后可以拿到高中文凭,有的还会继续攻读大学。果平:“像我这个年纪(2011年她49岁)还在读业余大学。”
“下海”和“上海”
下海的名字跟上海相对,是不是有什么渊源呢?
我们循着资料发现,以前吴淞江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叫上海浦,一条叫下海浦。后者被填埋后成了现在的海门路。而海门路一端的尽头就是下海庙所在。
下海庙距今已经有270多年的历史了,它造于乾隆年间,之后经历过两次毁坏,我们现在看到的寺庙是经过1941年重建之后的样子。
随着历史更迭,庙前的风景从水流变换成车流。而人们对水、对自然的敬畏沉淀了下来,保留在这座庙里。
佛家也造妈祖庙?
下海庙分为前殿、后殿和东殿,是著名的佛教修道场。但这里既有弥勒佛(佛教),又有妈祖(民间也称为“天妃娘娘”,道教),属于佛道共奉。“因为从前这里靠海,妈祖是海神,在中国沿海一带经常被供奉的。在福建莆田、台湾等地区香火都特别旺。”果平说。
妈祖文化在上海等靠海为生的地域特别兴盛,出于对海洋的敬畏,渔民为海神修造寺庙,祈求平安。这个习俗从福建湄洲开始,随着人们流动到全国各地,妈祖文化也在各地留下了痕迹。
在上海,这种文化可追溯来源的地点有两处,一个是金山嘴渔村,一个是三山会馆。
金山嘴渔村是沿海成陆最早也是最后一个渔村,村内建造的妈祖文化馆把妈祖和上海的故事保存了下来。而“三山会馆”是以前来沪的福州商人聚会地,他们把供奉妈祖的习俗带到了上海,曾经在会馆内供奉了一尊天后神女(妈祖)像。
在上海,下海庙的妈祖殿被保留了下来,人群接踵而至。人们在这儿听完妈祖的传说之后,又把它扩散到更广的地方去。于是,透过像下海庙这样的地方,妈祖的故事将一直流传下去。
但总有一些名字、一些人
一些文化的痕迹留了下来
形成了今天的下海庙
它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和事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