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 华亭路是当之无愧的"网红街"
2018-4-18 17:37:11发布55次查看
华亭路(底图来源:老上海百业指南)
上海有不少道路都是以地名来命名,华亭是一个地道的上海名字,古时候的松江就称华亭。华亭路位于徐汇区的湖南路街道范围内,小路直而短,全长732米,从淮海中路这一头可以一眼看见另一端。
华亭路93弄
如今的华亭路93弄,是一片士绅化的文化休闲区,老洋房里藏着不少高档的酒吧或会所,这里是进入华亭路的入口。
华亭路虽紧靠着淮海中路,却闹中取静,行人很少,让人觉得安静又整洁。马路两侧的树也仿佛凝固了一样,偶尔有风吹来,树叶才簌簌作响。
如今的华亭路(图片来自网络)
行道树后面是一幢幢形状各异的三层小洋楼,这些楼房的样式大都是地中海式,前面有带券柱廊或半圆形敞廊,廊上为阳台。小楼背面有直通二楼的室外扶梯,外立面不是灰色就是黄色的拉毛水泥墙或是棕色的卵石墙面。
华亭路上的老房子(图片来自网络)
对一些在上海居住已久的人来说,在他们的脑海里,可能还保留着华亭路曾经人声鼎沸的样子...
华亭路往事
华亭路修筑于1919~1921年之间,南起淮海中路,北至长乐路,中间与延庆路相交。原名麦阳路,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法国旅沪商人,1943年改名华亭路。
解放前,沿路多旧货、古玩摊点,建国初期仍为旧货市场。1957年前后,在华亭路口自南向北逶迤近百米,搭建起竹木油毛毡长棚开店,时为赫赫有名的华亭路旧货摊。沿街铺面虽然破旧,但是从大小家具器皿摆设到日常旧货都有。较之华亭路南端淮海路上的两家专营红木钟表的旧货店要低档许多,但是时不时地会有被行家看走眼的精品出现。于是,这里成了沪上喜欢淘旧货的收藏者流连忘返之地。“文化大革命”期间,旧货市场迁至襄阳南路南昌路口。
1984年9月,为鼓励、引导非公有经济成分健康发展,增加回沪知青和其他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门路,由徐汇区工商局投资,将原徐家汇肇嘉浜路西端绿地中和五原路上近70个服装店搬迁进入华亭路,辟为小商品市场。
服装市场进入前后的华亭路(图片来自:http://blog.sina.com.cn/gaocan88888 )
改革开放之初,华亭路的小商品市场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改为服装市场后,更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一开始,华亭路的摊位总共就50来个,只占了淮海路到延庆路的一半路段。地方虽小,声势却大。“搬迁”没几天,华亭路就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销会。老板们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筹办:有的连夜坐火车到广州的“高第街”进货;有的干脆在家中看着日本和港台杂志上刊出的最新时装款式,然后自选面料、自行设计……展销会上这些“新式衣服”,对于当时穿惯绿军裤、民兵服的年轻人来说自然无法抵挡。一时间,“华亭路的服装样子就是漂亮”的说法传遍上海滩,华亭路从此名声大振。
华亭路服装市场(图片来自网络)
有报道记载,在仅732米长的华亭路上,摊位有400多个,每分钟的客流量约150人,每天约有10万人蜂拥而至。这是华亭路“黄金时期”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的华亭路(图片来自网络)
90年代以后,华亭路的名声越来越大。它从贩卖由香港和广州打包来的境外旧服装的地摊,慢慢发展成为了领导上海流行时尚的私人市场。在中国海关禁止进口境外旧服装之后,华亭路服装便打出了“出口转内销”的牌子。欧美流行的款式,最迟几个月之后就会出现在华亭路,比如1992年流行的热裤。就这样,老外、明星、普通老百姓纷纷慕名而来,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
华亭路服装市场(图片来自网络)
年复一年,已经无法数清这条窄窄的狭长马路引领了多少次上海滩的服饰潮流。吊带衫、马裤、松糕鞋……无数的流行时尚从这里延伸到上海滩的大街小巷。无怪乎年轻时尚的女孩子们推导出这样的经典流程:美美百货看样子,华亭路上找衣服——流行指数构成了华亭路全部的生命线。
华亭路服装市场(图片来自网络)
华亭路附近有多个外国领事馆,从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领事馆步行到这里只需要十来分钟。于是领事馆官员以及外国留学生和观光者,也成了华亭路服饰的“赏识者”。他们见到华亭路上的世界名牌,不仅做工好,而且价格通常是市场价的1/4,简直傻了眼。于是,每人七、八件地打包回国。一传十,十传百,华亭路扬名国外。有调查结果显示,每100个光顾华亭路的人中至少有4个是“老外”。许多香港人、日本人等随团来沪旅游,竟特意点名要去华亭路购物。还有不少欧美人只要一到上海,华亭路必定是他们一个重要的购物景点。
光顾华亭路的外国人(图片来自网络)
2000年,华亭路服装市场开始整体搬迁,那个曾经引领了一代人服饰潮流的华亭路服装市场移居到了襄阳路。喧闹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洗尽铅华、隐掩在淮海路光鲜之下的小马路,幽幽静静,行走在其中,却依旧让人觉得意味无穷。
搬迁前的华亭路服装市场(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