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丨自治共治的"北管样本"破题村级治理
2018-4-18 9:49:18发布70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王佳燕4月18日报道: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曾是赫赫有名的“落后村”,后来经济上去了,但环境、治安等各类社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外来人口大量导入、企业和商户数量剧增,北管村汇集各方力量参与村务自治共治,破题村级治理,走出了一条北管特色的新路。
夯实村民自治力量有“法宝”
从发现到控制可疑人员,仅用了短短5分钟,北管村用智能平台编织了一张“天网”。
一日,外来人口居住中心保洁熊阿姨无意间发现一形迹可疑的陌生男子垮着药箱,偷偷溜进了来沪人员集中租住的科茂公寓内。这引起了熊阿姨的警觉,联想到村委会禁止非法行医的宣传警示,立即联系了“城管通”。“城管通”接报后第一时间呼叫小联勤中心,联勤队员们随即便衣进入公寓,控制了正在公寓内给患儿打针的非法行医人员,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5分钟。
村民力量不可小觑。在北管村,每一位村民都是平安志愿者,村里的大小事都逃不出他们的眼睛。据了解,“城管通”平均每天就要接获村民提供的线索10-12条。每年都有20余起乱倒渣土、乱贴黑广告、非法行医等事件,通过智能平台被村民发现、上报并在村级层面得以控制。依托“小联勤”和“智慧公安”等智能平台体系,将其与“城管通”、村民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互通,让村民在第一时间参与村务治理,为打造平安小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信息化平台外,北管村还依托网格管理体系,做实做强网格末梢“村民小组工作站”,大力推行小组“机构”实体化、村民组长专职化、压实责任制度化、网格成员梯队化。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打通村民小组管理“最后100米”;选举产生专职村组长;同村民小组所有组员签订聘任合同,实施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将组员纳入以村总支书记为总网格长、“两委”班子成员为点位长、党员志愿者为网格员的责任体系,形成村、组和个人三级管理梯队,并建立与之相衔接的三级响应模式,划定“五分钟响应圈”,为快速处置奠定重要基础。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逐步构建“全村覆盖、全天巡逻、全程监管、全方联动、全民参与”的村级自治“一张网”,这就是北管村务治理的“制胜法宝”。
党建引领村务共治靠“规约”
抓村级治理,关键在于党建引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和商户的治理力量,北管村将“村规民约”延伸到企业和商户,与之签订“村规企约”、“村规店约”。通过引导他们“履约”,吸引企业和商户参与治理,为村务共治提供了新思路。
“村规店约”中有一条,商户需承担店铺附近一定区域内绿化、卫生、秩序的包管,并将商户的“门前三包”与店铺租金优惠、备案纳管等挂钩,实现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个体经营户张先生一度强烈抵触“门前三包”,后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不仅带头遵守规定,还主动每月为托老所老人过生日。村里开展防火、防盗、防企业违建、防乱倒垃圾、防工业污染的“五防”联治时,所有签约的80多家企业均积极配合,五年来村域安全和环保相关的负面事件数量降到了最低。
村委会也同样履约,尽全力为企业和商户解难题。为解决企业反映的职工住宿难问题,村里专门建造360多套住房的职工宿舍,还统一托管村宅5800多间。为解决126家店铺的营业证照问题,村里协调约请了区有关部门为他们办理备案纳管。当好“店小二”,按约定提供优质服务,北管村向企业和商户承诺“有事必到、好事想到、难事帮到、说到做到”。
精准服务长效管理赢“民心”
为优化村民居住环境,北管村探索实施村域环境精细化管理,对10个村民小组民宅实施封闭化、半封闭化管理,在村民小组的唯一出入口安装电子闸门,人员、车辆出入都要刷卡。对全村22条河段,使用河长制app对巡河人员进行gps精准定位。同时,注重将乡村精细化管理和村庄保留点精美规划建设结合起来。
公共服务方面,北管村建立健全“党员联系户”“代办不跑腿”等零距离服务制度。每周两次上门慰问25名孤寡空巢老人;每天为75岁以上老人送餐上门;对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的老人,实行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村级治理的大事,就是管好小事;管牢了小事,就不会出大事,要坚持天天管、年年管。管好、管细、管实、管准百姓百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是北管村的“初心”。
相关新闻:
“社区通”通了党心民心 罗店镇探索线上治理新方式
上航新村居民区垃圾分类有诀窍 通过外卖单锁定垃圾来源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