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南梅园常高公寓深挖楼组资源 老邻居有了身边的"会客厅"
2018-4-17 11:30:17发布62次查看
老邻居们经常凑在一起聊聊天、议议事,成为时下老小区居民们的需求。在活动室,空间小;聚到家里,不方便;放在室外,有些吵……“要是有个合适的空间经常让我们坐下来聊聊该多好啊!”在曹杨新村街道南梅园常高公寓,就有这样一个角落——“常高益角”,让居民们圆了这个“小梦想”,重塑逐渐淡漠的“和谐邻里观”,重拾记忆中那抹“老邻居”的温暖。
发掘自治议题,楼内出租房化身“会客厅”
南梅园常高公寓是一个90年代的商品房小区。多年来,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良性运转,小区自治能力不断升级。
今年伊始,小区业委会召集业主代表讨论今年的自治议题,“安装手扶电梯、升级平台花园、美化墙砖地砖……”一个个议题被提出,大家共同讨论需求性、可行性。其中一个居民的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小区活动室离我们有点远,而且作为小区内唯一的高层,一楼平台到地面之间还需要爬一段很长的台阶,老人过去腿脚不便,要是楼内能有一个坐下来聊聊的地方该多好啊!”
有了需求,但大家却因为选址问题犯了难,这一问题的解决暂时陷入了僵局。业委会成员却把居民需求记在了心里,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后,业委会提出可以把这幢高层楼内原先出租给公司的用房收回,放弃收益,为该楼内居民提供活动场所。这样一来,不仅活动场地就在身边,还能免去爬上爬下的麻烦,一举两得。
此建议得到同心楼组工作小组的一致认可,确定了常高公寓同心楼组建设项目,着手打造楼组内居民的“会客厅”。
打造自治共同体,发挥楼组和志愿者能量
但活动空间改造项目并没有大家起初想象的那么容易。启动初期,就碰到难题:原出租用房需要重新装修并设计,但是楼组工作小组成员和其他居民并不会房屋设计。家住该楼组、担任小区业委会主任的李础农自告奋勇担当了设计者,充分征询居民们的意见,开始为活动用房进行设计,选料用材全部亲自把关。
随后,越来越多居民志愿者积极参与,共同为自己的活动场地努力——
在20平的房间里,大到施工方的选取、用料选材、施工过程中的监工,小到购买硬件、建成后的桌椅摆设、墙面展示等,大家都尽心尽力贡献力量。在改造期间,同心楼组工作小组也没停,为让广大楼组居民知晓楼组活动用房的诞生,大家开展了“活动空间征名竞标”活动,通过主动报名、上门走访、座谈提名、微信群征集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最终多数居民投票产生了楼组活动空间名称——“常高益角”,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建立楼组自治金,凝聚多元主体治理合力
目前,“常高益角”已正式投入使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常高益角”楼组的作用,同心楼组工作小组及楼组党员骨干带头并挖掘楼组内的“达人”发挥作用,如楼组内的退休医生、老师、园艺师、书法家等,组织开展量血压、学书法、盆栽种植等各类公益活动,并成立相应的活动小组。
下一步,同心楼组工作小组计划制作各类名册和记录,把“常高益角”打造成按需使用的楼组活动空间,成为楼组居民的欢乐天地,让楼组居民“自己”为“自己”提供更便利、高效、优质的服务。同时,将建立楼组自治基金会,资金用于各类楼组自治活动,资金使用将在“常高益角”内进行公示。
为提高“常高益角”在居民间的影响力,业委会出资在小区入口处右侧建立了“感恩墙”,记录小区里为常高公寓捐款捐物的热心居民和对常高公寓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各家企事业单位。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