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篾匠:奉贤73岁汪忠其的竹编人生
2018-4-16 13:10:27发布76次查看
奉城镇奉城西街59号,老篾匠汪忠其的家,老汪忙着编一个小竹篮,站在一旁的老伴嘟嘟囔囔:“卖不出去的,一个月一个都卖不掉。”
汪忠其今年73岁,是镇上唯一还在制作竹器的篾匠,因他的手艺佳,至今还有少量顾客盈门,在2016年被评为区级非遗“竹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屈指一算,老汪与这门手艺结缘已有60余年了。从养家糊口的本事到不能放下的爱好,从订单颇丰到渐无市场,他见证了奉贤竹器制作技艺的繁荣与凋落。
辛苦学艺12载,与竹结缘60年
奉贤地处江南,盛产毛竹,截至上世纪80年代,竹器仍是这里主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竹子环保耐用、美观结实,在上海郊区,被制成草篮、排篮、扁担、筛子、打连枷等生产用具,也被制成竹筷、蒸架、淘米簬为日常生活所用。那个年代,篾匠这个职业是许多少年养家糊口的不错选择。
从编出第一个筐开始,片蔑、做底、做围、安把手,过手的竹器不计其数。10年后,他回到奉城西街,在水泥厂当工人,做竹篙。他把器具放在家里,闲来做做,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退休。
50岁时,汪忠其退休后“重操旧业”,开始了竹器生意。他手艺佳,花样多,制作的竹器美观大方,结实耐用,不少工厂的食堂前来订购筛子、簸箕等,街坊们也多来购买蒸架、菜篮。那几年,老汪平均每年可卖出近300件,那是竹器在当地市场上最后的辉煌。
进入90年代后期,塑料和金属制品迅速占领市场,有些竹器生产工具被淘汰,一些生活用具不再仅仅局限于竹器。从那时起,老汪的生意便大不如前,卖出的篮子一年比一年少。几年前,只剩下街坊四邻偶来买一件,汪忠其便不再每天都做了。大门仍旧敞开,只等卖出一件,再做一件补上。
带有体温的手作,正在消失的手艺
60年的制竹生涯在汪忠其的手上画满了老茧。一个竹筐要花费汪忠其2个小时,工艺繁复的异形器具最少也要花费半天时间。而这样一件辛苦得来的产品,售价在30到50元。
“现在用竹器的人越来越少了,很苦,还赚不来钱,学来做什么呢?”虽然嘴上这样说,老汪对这门手艺还是有着热爱和执念。20年前,他曾收过一位徒弟,但徒弟不幸英年早逝,他的手艺便没了传承人,至今谈起仍引为遗憾。
老汪的老伴姜根新74岁了,今年是他们结婚50周年。儿女们在南桥生活,家里只剩老俩口,午饭时,她带我们去后厨看锅里架着老汪做的蒸架,筛子上晒着野菜,家里小心地使用着竹器。她说:“我们两个一辈子很苦,不舍得用他编的东西,对我们来说,这就是钱。”
今年,老汪常去买毛竹的厂子因赚不来钱也要停产了。原材料没了,顾客越来越少,还没有徒弟,年纪越来越大的汪忠其恐将成为奉城镇最后的篾匠。
记者观察:
竹器编织手艺目前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由奉城镇社事中心保护。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奉城镇已制定保护方案,计划在2020年前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并搭建制作场所,只是目前找人成为了关键。
不仅仅是竹器制作,许多手艺成为非遗,皆是因“缺人”二字。即找不到传承人也找不到观众。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因找不到人而缺乏活力的文化成为了非遗。
若想传承和保护非遗,不妨从“人”身上下手。单靠培养传承人只能使非遗像打吊针一样得以延续,不能使其迸发活力并得到传承。
近几年,竹器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某些品牌的竹篮单价甚至可到300元。现在奉贤正在着力打造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区内庄行土布、毛式风筝等非遗与文创结合,打造奉贤文化品牌,创造出有奉贤特色、审美设计独具一格的新型竹器,传播奉贤文化,抢占消费者市场,或许可以成为一条既可文创营收,又可传承非遗的双赢之路。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