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汇海派文化之韵 育黄浦美育精品

2018-4-16 11:25:38发布74次查看

第十五届上海教博会将于4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博览中心举行,本届教博会聚焦“与美同行,成就未来”的主题,旨在展示和宣传学校在美育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黄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遵循《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科学艺术素养,推进艺术类课程改革,探索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课程“多样化”,开展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课程“专项化”,推进学校艺术科技团队建设,鼓励学校建立小型多样化艺术团队,使学生具备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在此背景下,我区聚焦“建成海派文化的精品教育,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区”这一总体目标,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海派文化独特风格深深融入区域艺术教育特色创建之中,传承融合、整合提升,不断为我区美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进行了丰富的美育实践。
  特色项目驱动打造美育精品
  以点带面,加强学校艺术课程建设。发挥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专业优势,通过送教上门的形式,拓展学校艺术课程内容,开设拓展型课程50余门,自编教材120余套,尝试开展“微视频课程”。构建联盟,强化学生艺术团队建设。根据各学段特点,通过儿童歌舞剧联盟、舞蹈联盟、合唱联盟、民乐联盟、管弦乐联盟建设,促进各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队蓬勃发展。我区现有市级学生艺术团共6个,其中市级重点学生艺术团3个。(市级重点: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的合唱团、民乐团、少儿工艺团;市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民乐团、大同中学的管弦乐团、格致中学的弦乐团)交流展演,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合唱团荣获全国一等奖;民乐团、管弦乐团获上海市一等奖。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屡获国际大奖,今年举办了“春之韵”上海·黄浦春天少年合唱团专场音乐会,成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历史上首支举办专场音乐会的学生艺术团队。
  非遗走进校园形成“一校一品”
  区教育局携手区文化局,在“非遗进校园”方面动足了脑筋,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组织学生社团深入培养,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课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课余生活,另一方面助力项目传承人从中挑选到有潜力的、可持续培养的技艺接班人。
  清华中学从2014年引入“非遗”课程,四年来,学校特邀“何氏灯彩”第三代传人何伟福老师担任课程总指导,手把手传授“上海灯彩”民间手工技艺,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交流推广活动,让学生在践行中理解“非遗”文化,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整体协同发展。学校通过规范“上海灯彩”传承工作室建设,密切基地合作关系,依托传习人“传帮带”不断推进“上海灯彩”课程校本化实施,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深度开展。敬业初级中学借助“人文老西门”的地域优势,依托文庙和上海市楹联学会老西门分会的社区资源,打造以“诗书雅韵——楹联文化教育”为特色品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2015年学校成为上海市楹联学会老西门分会楹联文化教育点,2016年学校“诗书雅韵——楹联文化教育”优秀非遗传习基地命名。
  “传承”融合“传习”凸显海派经典
  近年来,我区着力在学校系统大力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六进”机制(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长效机制,先后有5家单位被命名为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传习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
  2017年,黄浦区与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沪语进校园”和沪剧、滑稽戏等“非遗”艺术的传承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计划在小学“快乐活动日”融入沪语学习课程,使孩子们“会说上海话,说好上海话”;在部分中学开设沪语传习课程,借助滑稽剧团的资源优势,形成一批优秀剧目;区域层面开展沪语童谣创作指导和征集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在习得方言、体味语言魅力的同时,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另外,黄浦区教育局还与知名品牌“恒源祥”合作,引进了市非遗项目——恒源祥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项目,将这一承载了海派经典特色和上海制造荣耀的传统技艺以课程的形式向区域内中小学推广。广大未成年人在感受非遗魅力的过程中,更增添了一份自豪和自信。
  活动现场,来自黄浦区7所美育特色学校的师生还将携手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工艺大师带来精彩纷呈的互动体验项目,参观者将在现场体验黄浦海派美育的独特魅力。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