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呼吸二科副主任医师李培在网上发布了一个让人深思的案例。
故事的主人公小张(化名)是一位27岁、学经济管理的研究生,几天前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而这一切都是从一场看似平常的“感冒”开始的。
因为“高热7天,伴腹泻5天”,小张在妈妈的陪同下去医院就诊。由于血常规报告显示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门诊医生建议小张立即住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但小张本人和妈妈认为“不就是感冒嘛,门诊挂水不就可以吗?至于要住院吗?”
医生解释道,这绝不是普通感冒,而且随时可能会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内出血危及生命。最后,小张终于同意住院。
血液检查提示,小张全身的肌肉正在溶解,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床边超声检查发现小张有极重度的脂肪肝,超声医生问小张有多重,小张说“250斤吧,我早就有脂肪肝了,每次体检都说肝功能不好,我没当回事”。
人体总共八个脏器系统,而小张目前已经有五个系统功能衰竭,小张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到底是什么使得小张口中的“感冒”如洪水猛兽一般压倒了他?医生详细了解了他的生病过程。
原来小张的学业非常优秀,除了肥胖、脂肪肝、肝功能有点异常外,基本不生病,抽烟很多,但不喝酒。据说生病前因为赶课题非常辛苦,经常熬夜。最初的症状的确是“感冒、发热”,小张自己去药店买了很多种感冒药,吃了都不管用,还是发热,后来出现腹泻,坚持了几天实在熬不住就来医院看病了。
李培怀疑小张是因为错吃了什么药物导致中毒性肌肉溶解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是让小张妈妈把小张吃的感冒药都带来看看。小张买了药店能买到的各种常见感冒药物,再问小张本人,他说“因为一种感冒药退热效果不明显,就多买了几种,且因为自己体重大,就加倍剂量吃了不少”。
了解完情况后,医生的心一沉,小张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导致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肾衰竭。
对乙酰氨基酚也称为扑热息痛,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因其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退热,对胃肠道刺激性小,被广泛应用于感冒的辅助治疗,是治疗感冒药物中最常用的成分,约80%的抗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超量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存在肝损害、甚至衰竭的风险。
李培表示,小张的悲剧就来源于退烧心急,各种感冒药混在一起乱吃,另外他觉得自己体重过大,超过二百五十斤,就吃了双倍的量。再加上本身就有脂肪肝,肝功能弱于常人,于是最终导致急性爆发性的肝损伤。
下面是常见的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供大家参考!
泰诺:每片含有325毫克对乙酰氨基酚
快克: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毫克
白加黑: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325毫克
泰诺林: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650毫克
散利痛: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250毫克
必理通: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500毫克
克感敏: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50毫克
感通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25毫克
日夜百服咛: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500毫克
维c银翘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05毫克
感冒灵颗粒: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200毫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范国荣教授介绍,市面上很多感冒药的成分都不是单一的,多是几类药物的复方制剂,重复用药会导致某种成分的剂量超量,对人体的肝肾功能造成损伤。所以,并不是多管齐下就有效。
有部分患者会认为,多吃几种药会好得更快,其实不然。建议大家在选用感冒药物的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看清楚药物成分,进行比较,若有存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一定不能重复使用,避免对肝、肾造成损伤。
选择药物的法则:从症状入手 重视不良反应。
例如,普通感冒出现了鼻塞、鼻子不通气等症状,可以选择麻黄碱类药物;有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可以选择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类药物;如果有咳嗽,右美沙芬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有黏痰,可以选择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溴己新等,这些都是临床常用祛痰药物;如果有咽痛、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那么可以试试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
但每种药物在使用时,都会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选择的时候要特别留意。
普通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其药物治疗应从缓解感冒症状入手,并注意相关不良反应。随意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均无积极作用,只会增加副作用。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营养均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才能有效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