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临港基本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2018-4-13 9:07:02发布71次查看
活动现场的酒店服务机器人,让参会人员体验到高科技服务的魅力。 朱泉春摄
4月12日,2018临港地区智能制造平台展示交流会举行。会议透露,临港将打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等五大平台,力推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预计2020年初步形成框架,2025年基本建成。
临港管委会副主任吴晓华说:“国际智造城是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建设目标,我们将通过‘科技创新+高端产业’的内生驱动力,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临港新一轮的开发建设。”
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临港地区面向2035“两区”“两城”的新定位。“两区”,一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这是市委、市政府明确赋予临港的新定位,是临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核心使命;二是“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突出临港的“创新基因”,强调临港要在自贸区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成为示范标杆。“两城”,一是“国际智造城”,这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的目标,突出临港的“产业使命”,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制造”的主战场;二是“滨海未来城”,这是“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建设的目标,突出临港的“产城融合”,发挥环境生态优势,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城。
近年来,“智能制造”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临港在构建功能型服务平台、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人才配套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为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的集聚打下了基础。
未来,临港将着力打造五大功能型平台助力智能制造。一是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目前有上海交大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二是技术创新平台,如新松机器人牵头的“工业4.0综合研究院”。三是标准验证平台,如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牵头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四是数据信息平台,将依托信息通信研究院、中移动idc数据中心,建设工业云产业联盟。五是人才培养平台,如上海犀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将建设智能制造学习工厂及推动课程体系的开发。
在这些平台的基础上,临港还将推动功能型平台改革试点工作,明确机构式资助、项目法人制、“拨改投”等改革方向,打造“科研+产业+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科研网络,进一步激发临港地区的创新活力。
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习俊通说,交大是一个工科见长、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近两年来,智能制造研究院发挥优势,围绕临港地区企业的需求和智能制造要素,为30余家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并开展应用研究,助推科研成果的转化。
此次交流会上,临港五大智能制造平台的相关机构,分别就各自定位、业务范围等作了介绍,并围绕临港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智能制造如何服务于临港的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来自临港管委会、各开发主体的相关领导以及临港智能制造平台、企业负责人等共计200余人出席交流活动。
“活动的举办旨在为广大企业提供了解临港地区智能制造平台的机会,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和高效服务,助力产业创新。”临港地区企业服务局项目管理部副主任郭延齐介绍,截至2017年年底,临港地区共进行了4批次的智能制造专项申报,共有149个项目通过了立项,扶持资金共计13.0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56.5亿元。
当天,交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祺步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临港支行)签署了《银企全面合作协议》。犀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软件系统项目合同》,上海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和上海翔港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签署了《智能印刷工厂自动化项目合同》。
当天,临港企业服务局在活动现场首次发布《临港地区企业政策集成指南》和《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专项申报指导手册》两本工具书,在推广平台服务内容、建立平台企业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做实、做准、做细企业服务,助力临港地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氛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