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以新途径提升社区文化聚合力
2018-4-13 9:19:18发布78次查看
居民杨宏昌将自己当乡宴厨师时的爪篱、炒勺等老物件送到居委。 徐玲摄
“家里还有什么老物件吗?不管值钱不值钱,都可以送到居委。”最近,浦兴路街道中大苑小区的居民都在传递着这个消息。据悉,浦东新区社区服务中心近期正在开展“社区文化活络计划”,通过寻找和整理老物件,唤起居民的时代记忆,增加社区的文化聚合力。新区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杨旭称,“缤纷社区行动计划”是从社区环境治理层面来推动社区发展,而“社区文化活络计划”则是为社区找回历史记忆,增加老浦东人的故土认同感,也让更多新浦东人了解浦东、认识浦东。
老物件揭开尘封记忆
“社区文化活络计划”首先在浦兴路街道中大苑小区试点。中大苑小区是由原张桥乡张桥村下属的杨家宅、姜家夹弄两个生产队原拆原还形成的住宅小区,1995年,村民搬进小区成为居民。二十多年过去了,有些习惯和记忆却留在他们心中难以忘怀。
现在的中大苑小区,周边有五莲路、菏泽路、博兴路等道路。居民们介绍,老房子拆除以前,这附近的道路叫西小浜、月湾沟、机耕路、吕泗沟等,这些路名都充满水乡田园风情。居民姜阿姨拿出自家老房子拆除前的照片,那是一栋两层小楼,外墙布满闪亮的彩色玻璃贴片,还有个小院。姜阿姨告诉记者:“我家小院就在现在居委的位置,所以我特别喜欢到居委来,就像回自己家一样。”现在,姜阿姨和老邻居们一起参加了社区编织队,编织队有位张阿姨将自己的陪嫁——一个针线笸箩送到了居委,“这个笸箩三代人用过,底部还有竹编的‘福禄寿’字样,看到它,我就想起了妈妈,她在90多岁高龄的时候,还为我编了一个水杯袋。”张阿姨不禁泛起泪花。
杨宏昌老师傅也将他珍藏的老物件送到了居委——老鹰钩、爪篱、炒勺和两把菜刀。杨老伯除了种过地、当过机修工,还当过乡宴大厨,这是杨老伯家的传家本事。他曾经一个人一天做出64桌菜,“中午30桌、晚上34桌,每桌有20多个菜,包括蹄髈、整鸡、全鱼等。”说到这些,杨老伯回忆起曾托他办过红白喜宴的乡邻:“搬过来不久,我还烧过几次乡宴,几把菜刀现在还在家里切菜用,有空给家里人做饭吃。”
在杨家宅、姜家夹弄是好乡亲,搬到中大苑小区之后还是好邻居,“这里的居民有两个特点:感情特别深,还有很多手艺。”中大苑居民区书记李秀勤告诉记者。
中大苑小区门口,有一个种满二月兰的花圃。花圃是由花友会的李钧良牵头打理的,李钧良手上也有不少老物件:锄头、铲子、可以佩戴在腰间的各色工具等,就是这些简单朴实的工具打造出了小区的花圃。
开辟社区治理新途径
在收集老物件的过程中,土地证、公交月票、一百多年历史的土布……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难忘的记忆。“我们会用收集到的老物件办一次展览,把居民们的时代记忆画出来一并展出,比如丰收时的谷仓、河浜里活蹦乱跳的大鲫鱼等,以此唤起居民共同的时代记忆。”说到“社区文化活络计划”在浦兴路街道的试点,杨旭表示,中大苑小区有着坚实的自治基础,去年曾开展了两次社区老地图工作坊,回忆村里过往的风貌。如今,“社区文化活络计划”正式启动,“我们通过收集老物件回忆过往生活,希望能够梳理社区的文化脉络、唤起居民们的时代记忆,并以此提升社区凝聚力。”
在浦东,各个社区都有着值得收集的故事和记忆,据悉,社区服务中心将在更多有条件的社区推广文化活络计划,因地制宜,为社区治理开辟新途径。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