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推进“问题解决”课堂建设 ——同济二附中举办教育教学主题论坛
2018-4-13 0:00:00发布83次查看
日前,同济二附中举办了以“研读新课标,推进‘问题解决’课堂建设”为主题的教育教学论坛。来自不同学科的四位老师分享了他们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论坛背景:
2018年1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新课标隆重登场,这标志着我国学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课程标准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育教学方方面面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研读新课标成为每一个教师的首要任务。
精彩回顾:
语文学科刘君若老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主要观点】
新课标与2003版高中语文课标之间的不同之处:第一、课标结构不同;第二、课程性质不同;第三、课程理念不同;第四、课程目标不同。最鲜明的几点变化,主要是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学习任务群,优化语文课程结构,明确学业质量标准。
鉴往知来,才能明晰方向。根据时代要求,认识逐步深化,从原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素养”提炼发展,形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新概念。语文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从学科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因为所有的学习只有真正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才有效。
通往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有千万条,但万变不离其宗,阅读始终是最首位的,也是最核心的。回归阅读,才能够落实素养的培育。让学生以各自的自我,学各自的习,发各自的声音,并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教给的是方法而非纯知识,视她们每个人为一朵独一无二的花。
英语学科朱晓彦老师
《主题、语篇、活动观——全方位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观点】
新课标将给予这门学科更多的机会去让学生思考、辨析、评判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观冲突,从而能让未来的社会主人更好地融入复杂的地球人群。
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与以往相比,以较为具体能达到什么程度的语言产出作为衡量标准。
新课标把教与学、学与考的关系分清,那么一线教师就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大力拓展课程类型,而不仅仅是把高考题型当作课程的分析对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竞争力和学科素养。因为,育人育能才是新课标真正提倡的。
化学学科丁明老师
《注重基础 突出能力 发挥课堂教学导向作用》
【主要观点】
首先,教师的观念应从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教师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转变为进行化学学科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其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第三,要提升学科素养,教师需要完善教学手段,应重视教学的直观性,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从基于“三维目标”的教育教学转变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使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阵地所在。
体育学科浦永清老师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
【主要观点】
体育教学必须进一步清晰素质教育目标,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把素质教育思想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以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教学实施建议: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办法,创设课程实施的环境与条件,强化对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与督导,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从而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普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