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八项可复制经验雏形初现
2018-4-12 13:27:59发布69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一照多址”工商登记改革,让互联网企业准入更便捷;“天网”“天眼”等网络监管系统,通过大数据捕捉模式让监管更高效……长宁区是全市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所在地,在这里改革创新亮点纷呈。近日,记者从长宁区了解到,试验区的“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链条日臻完善,八项可复制经验雏形初现。
深化“一照多址”政府甘当“店小二”
“日谈一果”是目前易果公司正在积极推广试点的24小时无人便利店,主要供应生鲜水果,但在社区试点过程中,由于接到反映涉嫌违建的投诉,使无人便利店面临被拆的窘境。对此,长宁区商务委第一时间牵头长宁区城管中队、仙霞街道以及易果、慧生活等企业进行协调,使部门和街道理解“日谈一果”无人便利店的突破创新和便利成效并最终给予了支持,使无人便利店顺利运转至今。
2016年6月1日,市政府正式批复在长宁区设立上海市“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这是本市积极落实“互联网+”国家战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积极意义。
结合互联网产业特点,试验区重点聚焦推进“一照多址”试点扩容和注册登记改革,政府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一照多址”改变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登记注册程序,实现在已有的营业执照上标注分支机构经营场所即可,降低了企业网点扩张成本。试点启动后,已有包括“安鲜达”、“新长宁慧生活”等七家试点企业率先受益。
去年10月,试验区又出台《长宁区推进示范区建设,开展“一照多址”跨区试点备案监管办法》,将试点企业范围扩大至无需行政许可的在长宁有其他营业场所的内资公司、在全市有其他营业场所的“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市有其他非经营性网点的“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公司等。
这样的举措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活力,2017年,试验区新注册企业742户,新增注册资本60.63亿元,同比增长12.15%;2233家企业共实现税收50.54亿元,同比增长29.51%。
“天网”“天眼”推动改革创新和行业自律
试验区深化“放管服”理念,让长宁成为互联网新兴行业的制度创新策源地,同时促进政策受益企业不断引领和推进行业自律。美团与长宁区市场监管局日常监管信息相对接,构建全市首个“天网”及“天眼”系统,探索建立网络监管新方式,推动市场良性有序竞争。
长宁区汇聚了许多日本料理餐饮店。“天眼”系统通过对日料店食品的分析,发现消费者最推荐“海胆”和“三文鱼”,根据负面评论,得出食品安全风险最大的是“鳌虾”和“海胆”。监管部门于是加大对此类高风险食品的监管力度实现网络食品安全管理从单向管理转为双向互动的社会共治模式。
至于依托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的“天网”系统,一方面,“美团点评”等平台企业向系统提供商户数据,监管部门通过“入网审核”“在网登记”“退网跟踪”等三大环节实现网上商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户户有记录、问题有着落”;另一方面,“天网”电子档案纳入的政府监管数据和在网监管数据详细记录了餐饮单位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信息、监管信息及消费者投诉等,可以及时向第三方平台企业提供动态信息提示(如许可证即将到期、消费者近期投诉增多、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等)。
“天眼”系统还利用线上社会民众主体提供的大数据资源创新监管方式。它以“美团点评”等市民餐厅食品评价数据为基础,采用“大数据”挖掘分析,通过语义识别分析技术,将试验区内餐厅的食品安全信息数据进行量化和结构化,并分地域范围、分细分品类实时展示,并形成负面信息线索库。一旦点评中包含“食品变质”“环境卫生”“疑似食物中毒”等几大类敏感字眼,就会被系统捕捉到,同时共享给监管部门,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目前,试验区的八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正逐步成型。其中在“促进准入便利化”方面,创新“一照多址”等改革措施;在“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方面,通过构建综合监管平台、“天网”系统,分别落实多部门联合监管责任及网络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在“探索社会参与治理机制”方面,上线“天眼”系统,成立“网络消费维权诚信联盟”和维权工作站,还借助行业力量制定行业标准;在“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方面,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筹备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等。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