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静安开展"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

2018-4-12 13:17:14发布66次查看

据静安区消息:近年来,“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已成为静安区社区治理丰硕实践成果的展示平台。本届全区共申报了87个创新项目,充分调动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单位、社区居民等社区“微细胞”,覆盖人群广泛。从项目内容而言,项目主题涉及基层党建、社区服务、社区共治自治、社区教育发展等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有效结合,为社区治理“大脑”不断扩容,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87个申报项目经过项目初审、微信投票、专家论证等环节,其中20个创新项目脱颖而出,进入终审角逐,最后评选产生静安区“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和“社区治理十大优秀项目”,这些经过梳理、提炼而成的“静安探索”将助推社区治理创新迈上新台阶。
  老式里弄间的空间寸土寸金,百年历史保护建筑也无法大动结构,那么如何在狭窄的空间内实现有机微更新,让住在百年老屋内的阿姨妈妈们也能切身感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呢?
  本届静安区“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其中静安寺街道“一平方米的幸福”项目让人眼前一亮。静安寺街道通过前期排摸发现海园、景华等八个居民区内还存留144个手拎马桶。针对这一现象,街道一次性拿出了三套方案,包括一平方米马桶入户、楼内建设合用卫生间、弄内建设公用卫生间,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在一平方米的空间内解决了卫生问题,有条件的家庭还安装上淋浴系统,居民们自此告别洗了几十年的公共澡堂……一平方米的小小一方天地里,溢出了满满幸福。
  不放弃任何一块“硬骨头”
  2006年起,静安寺街道率先开展“马桶工程”,解决老城厢居民的如厕难问题。从最初的上千个到2016年底排摸出的144个手拎马桶,工程推进已然成效显着。然而,这剩下的144个手拎马桶,却是老大难问题。
  七八十岁的老人拎着马桶上下又陡又窄的楼梯,实在让人不放心。82岁的赵秋芳老人住在景华社区。因为家中没有独立的卫生设施,亲戚朋友有时来做客,待不了多久,老人就会开始催人走,“亲戚朋友待久了也没有地方上卫生间,就干脆不留他们了。”缺乏可供建设的空间、木质结构承重力不够、管道排布牵涉方众多利益难以协调……存留的手拎马桶数量不多,却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外人看来,也许有“一万个理由”放弃改造,但街道却主动迎难而上。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再难,这件事情都要有人去做,这块短板一定要帮居民补起来。”
  为此,静安寺街道在已有24个普惠型“美丽家园”项目,以及两个升级版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加大了建设力度。2017年,静安寺街道的“美丽家园”项目共14个标段,覆盖了10个居民区,涉及房屋建筑面积171163平方米,整治项目包括房屋屋面、外立面改造,小区路面翻新以及垃圾厢房、门卫室、车棚、绿化等附属设施改造。此外,街道还积极推进乌鲁木齐北路30弄43支弄房屋综合整治,完成了愚园路433弄、华山路421弄、南京西路1955弄等小区的居民卫生间改造项目,基本实现在辖区范围内消灭手拎马桶的目标。
  学用社区治理“公约数”
  知易行难,这句话用来描述社区工作再适合不过了。面对复杂多变、各方诉求不一的社区情况,如何寻求小区居民共同利益最大化,考验着每一位社区工作者的智慧。
  老式居民区的房屋类型复杂,既有新式里弄、花园洋房,也有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公寓。落实到户,每家人家的情况都各不相同,甚至在房屋结构上都有极大出入。许多老房子在最初建造时没有将卫生设施考虑在内,如今如果想要在房间内加装卫浴设施,就势必要将马桶装在楼下人家的卧室或者厨房上方。爱干净的阿姨妈妈们走到哪儿都把自己收拾得大方整洁,如今家中天花板上方却要装个马桶,这该如何是好?这就需要居民区书记巧用社区治理“公约数”的能力。
  家住常熟路的赵阿姨最初觉得卧室的天花板顶上加装卫生间心里膈应,不同意施工方案。然而,在这栋上下楼梯都呈70度的小楼里又实在拿不出其他的闲置空间来改造卫浴设施。居委干部为此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赵阿姨左思右想之下,为了顾全大局,最终同意了楼上邻居的加装方案。通过与附近物业公司的协商,楼上的居民腾挪出三平方米左右的面积,为楼里的四户居民建了两个小型的公共卫生间。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居民们还装上了淋浴系统。如今,他们再也无须在寒冷的冬日奔波上近二十分钟的路程去公共浴室“嘎闹猛”了。
  弄堂里又恢复了明净敞亮
  让街道工作人员没有想到的是,这项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还在不经意间“打包”完成了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任务。比如,社区居民原本为了解决卫生问题,在进出通道内搭建的许多简屋在此次项目推进过程中一并拆除,弄堂里又恢复了它曾经的明净敞亮。
  愚园路433弄内的38户人家原来公用两个卫生间,男女厕各有两个蹲位,沿用老式槽沟式便池的设计。邻近街面的公共洗手间还经常会有外来人员使用,清洁维护一直是居民们头疼的大问题。此外,上世纪末设计的遮挡板也让居民们使用卫生间时没有丝毫隐私可言。卫生设施改造一直都是这个小区居民的集中诉求所在。此次改造针对“痛点”需求,街道将原公共厕所旁约100平方米的仓库和出租屋改建成了社区居民卫生间的新址,按照“一户一卫”的原则,最终建成了39个独立卫生间。
  过去,因为缺少卫浴设施,家中空间紧张的居民们纷纷选择在楼道内搭建简易设施,加上乱停乱放的自行车,整个消防通道被围堵得水泄不通。自从造好了独立卫生间,楼道内原先的违章搭建在居民们的主动配合下一一拆除,自行车的停放空间也被重新规整。看到小区里一派新气象,大家开心地连呼“认不出了”。
  社区环境亮堂干净了,居民们对社区的认同感也随之增强。静安寺街道办事处主任洪明铭告诉记者:“如今社区里的大事小情,居民们都愿意主动配合,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了,社区凝聚力更强了。”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