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利医院跻身上海二甲医院第一梯队 见证城市发展的"浦东速度"
2018-4-11 9:03:38发布73次查看
2018年3月,浦东有了第一批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仁济医院和公利医院。“能够和中国西医开山鼻祖相提并论,公利医院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浦东速度’。”公利医院院长姜宁对此感慨万千。
入职公利20年,担任院长十年,姜宁悟到一个道理:找医生的唯一标准是“合适”,最好的医生、最贵的医生都不如“合适”。而这个“合适”,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的,“对于成熟的浦东而言,心梗病人将会越来越多,胸痛中心的救心能力正是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的。”
家门口解决常见病多发病
28年来,浦东从一个“大农村”快速成长为一个国际化城区,公利医院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1990年,公利医院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专家;如今,公利医院在二甲医院中已处于上海市“头部”位置,并创建成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泌尿外科和神经内科升级为上海市重点专科,院内设立了两个院士工作站,2017年门急诊人次达到193.4万。
“一个全能型的医院,让居民在家门口就把常见病、多发病解决了。”姜宁说,大多数人在生命过程中遇到的都是常见病,患者最需要的是“家门口的杂货铺”。胸痛中心就是“公利杂货铺”的一个“商品”,也就是说,心梗是常见病、多发病。
姜宁指出,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心梗不是常见病,一定得跑大医院,实则不然。急性心梗有多凶险呢?权威医学文献指出,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病患来不及送到医院即死亡(猝死),剩下的四分之三可送达医院急救的病患中,约有两成会死于心脏衰竭、心律不齐等并发症。同时,心脏紧密联系供血,而大脑是万万离不开供血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救心,救脑,这两件都市人的健康大事,对医院的要求是全能的,需要“十个指头一般齐”,不能偏废。早在2000年,当时急性心梗抢救还是三甲医院的事情,公利医院就加入了心梗急救的第一梯队;2002年开始,建立“全天候”绿色通道,优化急性心梗患者就诊流程和院内转运流程;2016年,公利医院第一个与周边社区医院、120急救中心建立胸痛中心网络联盟,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并率先在120车上放置“心梗一包药”,在胸痛处理方面走在上海同类医院前列。
姜宁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执掌公利医院的。作为学科带头人,姜宁在职业生涯提升的同时,更多的是带动了整个团队的成长,形成了学科梯队,大大提升了新区泌尿专科的学术地位,促进了泌尿外科循证医学的发展和深化。姜宁带领的泌尿外科团队接连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市科委、市卫生局三项课题,标志着其科研能力已经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医院的成绩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的,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在他看来,人是最宝贵的,医改无论怎么改,最终还是落到人身上——对于患者,是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对于医护人员,则是跟着医院一起成长,在建设精品医院的同时成就个人的精品人生。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