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牵挂,更是责任
长宁区新华街道党工委书记 陆敏
大调研活动开展三个月了,走遍了17个居委会,走访了不少居民家,走进了不少企业门,心中多了不少牵挂,心里有了不少想法。以百姓心为心,时刻牵挂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只有真正沉下去、踩到底,才能感受群众的冷热凉暖,体察百姓的酸甜苦辣。看到群众的艰辛,方晓肩上责任的重大;了解群众的愿望,方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面对“沉默的忧虑”,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久前走访了定西路上一户居民家庭,家中一对30多岁的特殊姐弟先天智力缺陷,生活不能自理,父亲退休后还在做保安补贴家用,母亲不工作照顾两个孩子。虽然家庭负担重,但家里整洁干净,父母乐观开朗,他们从不向居委会主动说困难要补助。在交谈中,我得知姐弟俩该享受的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护理用品配发都已到位,居委会干部的关心也较常态,但从他们父母的眼神和言语中,总能读出他们的一丝丝忧虑。由于女儿残障情况比较严重,需长期使用成人尿布,想带着外出走走,夫妻俩力不从心;儿子胆小怕生,不愿与外界接触,居委会多次动员送去阳光之家,都没有成功,对于这些,他们一家都在默默地承受与坚持。春节前还去过两家60岁以后失去孩子的家庭,两对夫妻都提出了精神关爱、综合服务的需求,他们都希望能走出去散散心,可又担心看见别人其乐融融,自己更加触景伤情。是呀,对于困难群众,除了刚性的政策帮扶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这次大调研中,对于困难家庭的走访,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全覆盖,政策内的帮助,都得到较好的落实。但我的心里一点也不踏实,智障孩子父母的忧虑、失独家庭的期盼,总是让我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到位,而忽略他们生活方面、精神层面的个性化需求,访千家,走万户,大调研步子不仅要迈下去,还要迈得勤,更要多倾听、多寒暄、多思考,了解到“吐槽声”背后的难言之隐。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党建联建、结对帮扶、慈善公益等工作机制,借助专业机构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能级,把服务和保障做在群众开口之前。
新华街道 法华镇路上的违法经营被拆除后人行道路通畅
老百姓焦虑的痛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大调研过程中,不少老年居民向我反映:小区越来越干净整洁,绿化也越来越好看,可是自己腿脚不好,不能经常下楼走动,问我能不能给老公房加装电梯。还有居民给我写信,反映由于自己膝盖不好,上下楼极其困难,住在6楼如同“坐牢”一般。最近有位住在老公房四楼的居民反映,她的老伴十多年前突发心梗,心脏放了7根支架,现在年龄上去了,上下楼及其不便,每半年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每次全家人都要为如何上下楼梯心里焦虑很多天。新华是个老城区,老公房多,老年人也比较多,走访中居民们盼望加装电梯的眼神,以及来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迫切心情,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把老公房加装电梯作为街道今年重点推进的民心实事的信心和决心。三月初定西路399弄文苑村小区第一栋居民楼顺利通过了立项审核,完成了签约付款,进入了实质性的施工阶段。这在新华社区是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我们会加大推进力度,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公房能安装上电梯,让新华的老年朋友们少为“上下楼梯”而烦恼。
常同居民群众聊一聊,对他们究竟想什么、需要什么、盼望什么就一清二楚、心中有数了,“坐等群众找上门”的官样做法要坚决丢掉。大调研给我的启示是要把深入社区当作一种自觉习惯和工作方法。新华街道通过三个月的“三进三访三问”大调研,已经梳理确定了精准化便民服务、破解物业管理难题、提升市容环境品质、培育“小巷总理”等13个调研课题,下一步要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任务,一件一件去办、一样一样去解决,努力将解企业发展之忧,解居民生活之需,解社区治理之难落到实处。
陆敏(右二)走访社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