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正在进行中。今天的书记手记,小松请到的是泖港镇党委书记张金弟。泖港镇的市容环境卫生质量已经连续38个季度在市郊乡镇名列前茅,被解放日报誉为“沪郊最干净的小镇”,绿色生态成为泖港的一张靓丽名片。但生态建设的难点、痛点、堵点仍旧存在,如何借着大调研的契机,寻求出新的工作亮点呢?一起跟着小松来看看。
强弱项补短板 固成效提品牌
泖港镇党委书记 张金弟
迄今为止,泖港的市容环境卫生质量已经连续38个季度在市郊乡镇名列前茅,被解放日报誉为“沪郊最干净的小镇”,绿色生态成为泖港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是,“争冠军易保冠军难”,我镇的生态建设的难点、痛点、堵点还不少,工作压力还很大。大调研开展以来,我边走边看边思考边研究,对此感触颇深。
精细治理高标准勇找弱项补短板
细节决定成败,生态环境建设也必须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通过调研走访,我发现,泖港集镇的背街小巷、镇村结合部、村村结合部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垃圾偷倒现象时有发生,废品收购点、不规范养殖等已整治问题仍存在回潮反弹,对照更高标准、更高要求,问题还不少,经不起严格的暗访检查。
这些都警醒着泖港的干部群众,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能高枕无忧。今年,我们要牢固树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主动对标一流标准,全力打好“二级水源保护区工业企业清拆和无违建创建先进村居”两个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精细化、乡村旅游”三项品牌,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卓越心,实现居住环境、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提升泖港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依法铁腕严整治源头治理形合力
在调研座谈会上,不少村居反映,村间小道、偏僻小路、涵养林频繁出现垃圾偷倒现象,清理成本高,基层群众怨声载道。知悉这一情况后,我立即找到城管中队队长了解情况,要求城管部门尽快拿出整治方案。随后,又成立了镇级专项整治工作组,召开环境综合整治专题调研会,制定了垃圾偷倒专项整治方案,建立长效管理与奖励举报机制,在进出泖港主要路口设卡,启动24小时机动巡查机制。
专项整治期间,共查获偷倒垃圾12起,立案7件;对于一起恶性偷倒案件,通过部门联动、影像协查、顺藤摸瓜找到镇域外涉案企业,依法给予当事人3万元的处罚。经过高压铁腕整治,目前偷倒垃圾现象基本绝迹。但是治标的同时必须治本,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的处置难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在徐厍村调研时,该村干部就反映,4-8月份,村民自留地产生的油菜秸秆、小麦秸秆以及树木修剪枝叶等垃圾处置难,处置成本要20-30万元。综合调研情况,我要求分管领导牵头,社区服务中心、城管、农办、经发办等部门共同参与,研究探索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模式,从硬件、软件、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确保泖港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常态长效。
自治共治相结合久久为功见实效
经过去年的中小河道整治,水洁、岸青、面绿的生态河道环境基本形成。但是,在到村居和镇水务部门调研时,我也发现,河岸毁绿种菜成为生态河道建设的一个顽症,发现和清除成本高,有的甚至与河道巡查人员演起“猫捉老鼠”的游戏。我在想,这一方面说明泖港的老百姓非常的勤劳,另一方面也说明泖港的城市化进程不快,老百姓有浓厚的“土地情结”。针对这一问题,设想从三个方面着手:
规划引导
完善村庄改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为老百姓设计预留小菜园、小果园等,满足群众实际需求;
党建引领
按照“支部建在网格上,党旗插在网格上,群众放在心头上”的要求,深化农村网格党支部建设,结合常态化创全活动和村居“两委”换届工作,修改完善村居民文明公约、自治公约,将劝诫毁绿种菜等宣传内容纳入其中,发挥社会自治、共治、德治的联动效应,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美好生态环境大家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导向,实现“无为而治”目标。
法治引航
发挥网格优势,加大宣教、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毁绿种菜行为,对于屡教不改、毁绿面积大、造成损失多的个别人员,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总体上,就是要继续加强河道水环境和宅前屋后河道整治,做到空间全覆盖、时间全天候、管理全过程,形成田水路林村整体融合的美丽乡村风貌。
大调研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反思我们工作方式与成效的过程。对于调研收集到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反复提出的问题,我们将不等、不靠、不要,主动跨前一步,边调研、边整改、边推进,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断提高泖港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泖港这颗浦南明珠更富魅力、更有温度、更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