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四届上海国际兰展·辰山对话
2018-4-10 15:57:38发布66次查看
据松江区消息:“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先春发丛花,鲜枝如新沐”。千百年来,兰花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寄托着人们对高洁品格的追慕之情。
4月6日上午,“第四届上海国际兰展·辰山对话”讲坛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举行。当日,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慧敏博士、研究员,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郁喆隽副教授,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博士等齐聚“亚洲最大展览温室”——辰山植物园大温室,以“生态文明与诗意生活”为题展开对话,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与现场观众分享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王慧敏:
传统花文化还需开发
尽管中国传统花文化源远流长,但目前“开发度”仍相当不足。王慧敏援引了去年民革上海市委的一项调研课题结果,认为中国优秀的花文化资源目前大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明人王路的《花史左编》等花事文化著作,皆鲜为人知。说到母亲花,年轻人只知道康乃馨,却忘了中国的母亲花其实是萱草,它就静静地‘躺’在唐代诗人孟郊和元代诗人王冕的诗中。”
王慧敏说,还有一些“出口转内销”的花文化,比如源自中国的日本花道,如今大红大紫,反而吸引了大批中国花艺师赴日培训考证。放着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不珍惜,却去追逐舶来文化,在王慧敏看来,主要问题可能出在文化的演绎方式上。如果用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创新方式,去演绎中国花文化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更多“待字闺中”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中国传统花文化一定能重拾辉煌。
蒙曼:“兰”已进入语言系统
蒙曼结合“兰有国香”的典故,梳理了中国文学史中对兰花的种种描述,与在场观众探讨了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象征意义。“对兰花最高的赞美,是我们把兰放到了语言系统里面。”蒙曼说,表达对兰的热爱方式有很多,比如绘画、作诗、种植,但把兰放到了语言系统里面才是“最高赞美”,和“兰”字连在一起的词都是好词,比如“兰交”“兰章”蕙质兰心”兰桂齐芳”等。““
“兰花在中国不是一朵普通的花,它是中国人的精神。”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多,越来越多洋兰花进入中国。蒙曼说,要抱着兼容并蓄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兰文化,同时不忘传承中国传统的兰文化。《孔子家语》有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变节”。“空谷幽兰”的精神境界,至今仍有极高的垂范价值。
郁喆隽:
由自然而生,向自在而活
“人应该效法自然,要把自然当作我们的一面镜子。”在郁喆隽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按照基因测序的结果,兰花早在白垩纪晚期就已出现,经历了数千万年,兰花“子孙满堂”,其物种数量大致是鸟类物种数量的两倍、哺乳动物物种数量的四倍。它象征着高洁的道德志向,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困难和窘迫而有所动摇。正如《瓦尔登湖》的作者、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所说: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胡永红:
精研植物,爱传大众
在胡永红看来,植物园应该是一个学术机构,有一个优美的外表,更应该有深刻的内涵,承载和传播花文化,植物园无疑是最佳载体。470多年前建立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植物园,是世上公认的第一所现代植物园,其功能就是种植并标出各种药用植物的名称,确保公众不会吃错植物而发生问题。170多年前,植物园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重要载体。50多年前,环保问题凸显,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发起并联合了全球许多植物园和其他机构,使植物园的重心转移到植物资源的保育上来。
胡永红说,通过科研,让花卉变得“实用”,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继而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透露,上海辰山植物园已将重点对准现代人的“城市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视力退化等,利用大数据和传统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对有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再挖掘,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对植物进行品质改良,获得新品种,从而预防和改善慢性疾病。比如,对心脑血管有益的丹参酮和酚酸可从鼠尾草中提取,牡丹种子中冷轧的牡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含量超过40%,是橄榄油的140倍,品质极高。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