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杨浦新闻

沉寂七年究国粹 始得笔端现芳华——江萍名教师工作室开展中国古代文化欣赏活动

2018-4-10 0:00:00发布86次查看

 
  4月3日,春日暖阳,微风拂煦,江萍工作室的学员们一同前往中国画院美术馆,参观了美术史学者邓明老师的国画展《守望丹青——从沈周到黄胄,笔墨肖像一百人》,展览以肖像作品为主,涉及一百位晚明以来在书画史上卓有建树的画家、书法家,用当事人的书画风格为当事人造像,并作评传。“用古人之笔墨为古人造像”,反诘时下风行的主观臆造,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风貌。
一百人的肖像画,每一幅画展现的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气质的人物。邓明老师不仅要从历史古籍中寻求人物的外形描述,有时甚至会推翻以往大众对于此人的描绘,重新构建出一个贴合历史的外形,还要借重其山水画、花鸟画当中透出的笔意来进行创作。“古人的笔墨就是古人的dna”邓明老师说,让读者不仅可由图识人,也可由图认知他们的书画风貌和艺术贡献。这就是邓明老师所谓的“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 是“一个人的另类美术史绘本”。
  有些人物肖像一次成功,比如石鲁;而傅山,则画了50余张。邓明老师发现了画家的一个规律,“如果实在找不到这些人的画像,那只能创造,画家若画人物肖像,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或者自己母亲的形象融汇进去,所以有时候找不到确切的本人肖像作品,就只能在其他的人物画中寻找蛛丝马迹。”
邓明老师身上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他花了七年的时间去琢磨这100个古人,用二十八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每位古人,期间生了两次大病,耗尽心血最终完成了百余幅肖像画,这份对艺术的坚持让我们震撼。邓明老师将中国美术大家的笔法以及审美取向融入其人物画像,也是一种艺术创新,艺术需要不断地创新,这也同样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
  身为一位美术老师,可能深入美术学术领域的机会很少,但是,能传播美术的美、中国古代文化如何长盛不衰,要靠我们每一位老师传承、传播。邓明老师守望丹青的精神书籍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我们在讨论在思考,如何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将中国传统美术精华引入美术教育课堂上。我们将展开一系列《中国传统美术进课堂》的美术教学研讨。
杨浦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