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这部125万字的志书 每一户村民都是"主角"
2018-4-9 19:29:14发布65次查看
编修地方志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
编修地方志是对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记载与传承。传统的地方志往往注重记录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对个体的描述寥寥无几。而闵行最近有一部志书却突破常规,将每一户村民都纳入编修范围。这就是闵闵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虹桥镇村宅志》。
2012年初,虹桥镇启动编修《虹桥镇志》。
2014年7月,虹桥镇志办在编修《虹桥镇志》的基础上又开始了《虹桥镇村宅志》的编修工作。经过三年多努力,至今年3月完成了上、下两编共125万字的送审稿。
《虹桥镇村宅志》送审稿
穿越时空,透过《虹桥镇村宅志》你能看到怎样的虹桥?
该部《村宅志》记述时间范围上不封顶,下讫2012年;空间范围是1966至1984年虹桥人民公社行政区划(计23.1平方公里)。
详细记述16个行政村(生产大队)121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和3个集镇、127个宅基(自然村)的时代变迁,涉及建制沿革、经济生产、自然风貌、历史事件、人物、习俗、动迁等内容。目前送审稿字数计有125万,照片、地图近千幅。计划今年5月送交出版社,年内正式出版。
80年代虹桥乡村宅面貌
这部村宅志着眼点极其前卫,从行政村、村民小组和集镇、自然村落、村民家庭,中国农村社会的五个层面反映中国最大城市近郊农村的变化。
《虹桥镇村宅志》:一部留得下去的村民自己的志书
整本志书对于镇内的行政村、村民小组和集镇、自然村落、村民家庭,一个不漏均有详细记载。
1962年 虹二陈家宅
1972年 冯家宅农民新村
2007年 虹六村朱家木桥俯瞰图
每一家村民都可以以主角的身份在志书中被找到。这样一部留得下去的村民自己的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这一特点不仅全上海绝无仅有,放眼全国可能也凤毛麟角。
专家评议会促使《虹桥镇村宅志》更加完善
今天,《虹桥镇村宅志》专家评议会在虹桥镇举行。市志办和社科院专家等多位方志专家出席会议,如此阵容为一个镇的地方志,这在我区尚属首次。专家纷纷表示:这部方志出版的意义非常大,将会代表目前方志最高水平。
评议专家组现场对志稿进行了客观点评。专家一致认为:该稿历史脉络清晰,全面客观地记述了虹桥地区的行政村、村民小组、集镇、宅基的形成、发展和消逝,志稿结构合理、体例完备、特色鲜明,语言规范、文风朴实,既有较高的可读性,又有较高的存史价值。在志书体例、资料价值方面,开村宅志先河。同时,专家组对志书行文规范、局部内容稍显单薄等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
会议展出编纂过程中的全部编写稿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认为《虹桥镇村宅志》有几大特色: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志书;这还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志书,形式、内容、载体上都有创新;这更是一本非常有质量的志书,有深度、有厚度、有精度。希望能根据评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内容,调整结构,尽早提交审定,早日出版,成为品牌。
记载历史,追溯家种荠菜的前世今生
翻阅会场展出的编写稿,闵闵有大发现!
大家平时都喜欢吃的荠菜馄饨中的荠菜——本地品种板叶荠菜,就出产自咱们虹桥!想了解这段历史吗?那就来看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闵行区志办主任,也是这本《虹桥镇村宅志》的总编纂 王孝俭老师是怎么记载的吧!
《虹桥荠菜》
荠菜为江南名菜,茎叶清香,宜和猪肉作馄饨、圆子等点心馅料,只是一年中惟冬春野生于田埂河滩,量少而季令短,不能人工种植。
清咸丰年间,虹桥童家宅成功育出家种荠菜。因人工种的荠菜叶大而肥厚,状如船桨,人称板叶荠菜。留种之术秘不外传,种植也惟童家宅一地,面积二三十亩。村民姚郎亭,生于民国17年,得家传,种植尤为得法。一到播种时季,做园地,独自下田落籽。籽落三日出苗,苗斩齐如砥,长后茎叶鲜嫩肥实,亨卖头上市可比野生荠菜早半个把月,菜贩争抢批购。同宅邻家所种,或落籽不出苗,或出苗到收成要用时一两个月,且田间菜苗稀疏无力,叶小而老,叫做碎叶荠菜。
1954年,朗亭加入童家宅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向社主任童银福公开其种植之法。种植荠菜,留种最为重要。荠菜籽粒娇嫩,一般人家收毕总堆放一处,不晾透晒干,致籽粒发热变质,色先蜡黄,再变成紫红色,下籽自然不会出好苗。留好籽,有三要点。一是留籽枝茎一割下,须日晒半天,再轻手搓下籽。二是籽搓下后,经筛网轻筛,薄摊晾干。三是干后再哂三个日头,收放于经日晒的陶瓮。晒时忌手揉籽粒,籽经揉会渗油。此后,郎亭的荠菜留种、育种技术在虹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广,荠菜上市量从每年5000斤提高至10万斤。
1963年,推广至虹桥全公社,1966年至上海县全部菜区。继后至大江南北,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引种。今荠菜全国各地四季应市。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