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 大有可为
2018-4-9 15:40:00发布73次查看
当前,消费升级已呈潮涌之势,席卷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由此衍生的新商机也成为实体企业竞逐的焦点。哪些产业站上了翘首期盼的风口,获益更多?为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还需要对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进行哪些完善?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水平的区域差异能否被打破?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共议消费升级的前景与路径。
Q1
在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消费升级浪潮汹涌而至,这给身处其中的实体企业带来哪些新的商机?哪些产业获益更多?
董超(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去年,中国消费中食品烟酒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已低于30%,标志着中国步入富足社会消费阶段,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品质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等中高端消费成为主要驱动力。如年轻人对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明显,老年消费市场前景广阔,“银发经济”兴起。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3.3万亿元。
实体企业需抓住消费决定生产、流通引导生产的大趋势,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提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下几个行业受益明显:一是文化消费领域,包括教育、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既涉及报刊、杂志、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又包括教育培训、传媒娱乐等无形产品;二是旅游消费领域,在需求的推动下旅游业不断涌现出新的旅游周边产品、服务方式和旅游模式,房车、邮轮等中高端旅游产品市场逐渐发展;三是绿色消费领域,由于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环保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等市场前景广阔。
石聚彬(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消费升级将倒逼实体企业的产品升级、服务升级,实体企业进入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在我看来,大健康产业将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能助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这不仅将“健康”概念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更是为未来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政策利好与发展环境。好想你的核心战略思想是开创标准健康食养生活方式,这与国家战略不谋而合,健康企业发展前景可期。
郑玉鸿(网来云商环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已连续3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本轮消费升级的特色是注重品质化、个性化需求,为中国制造乃至世界制造带来了新机遇。
消费升级本质上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用户升级,用户群体基数扩大、更加细分;第二是产品升级,针对细分需求,产品定制化和个性化趋势凸显;第三是场景升级,场景化和体验化消费兴起,呈现出社群化特点。
基于上述变化,与个人、家庭消费有关的传统实体企业将迎来更多机遇,为这些企业升级提供服务的金融、软件等企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钱亦馨(毕马威中国消费品零售行业主管合伙人):消费升级以及国内外新品牌的不断涌现,扩大了消费者的购物范围,品牌的忠诚度正面临下降风险。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性价比、创新等非品牌要素选购商品。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新技术与新竞争都会给消费结构带来越来越多的变革。企业只有时刻以消费者为中心,了解消费者需求,紧跟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不断革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同时,实体企业可将挑战作为内部革新的驱动力,在企业内部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如今消费品零售行业变化极快,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也日趋复杂。未来个性鲜明的品牌和产品将更多地被消费者青睐。例如,一些独特设计的小众产品、定制化旅游等都有巨大商机。
Q2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苏宁金融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指数,在2016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居民消费升级综合指数中,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位于第一梯队,广东、天津、山东等17个省市位于第二梯队,吉林、广西、甘肃等10个省区位于第三梯队。整体而言,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未来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深入,上述区域差异能否被打破?
石聚彬:居民消费升级水平的区域差异有望被打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为获取更多的消费客群,将向三四线城市快速下沉。三四线城市未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和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这些城市近年来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大量涌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我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应发挥土地和农民生产力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发展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三四线城市拥有天然发展优势,潜力巨大,后劲十足。一旦这些城市的市场份额被开发出来,上述区域的差异有望被打破。
董超:中国居民消费的区域差距的确存在。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在社零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55.7%、25.8%、18.5%,东部地区的社零总额领先于中西部地区。2017年,中西部地区社零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但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格局难以被打破。从需求端来说,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的直接因素,东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仍将长期存在。从供给端来说,中西部地区在商品丰富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郑玉鸿:虽然消费升级在持续深入,但是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基数、消费习惯、线上线下基础设施等因素,消费升级水平的区域差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不过,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中西部城镇化加速以及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经济迎头赶上,区域经济差异度将逐步缩小。相应地,消费升级的差异也将逐步缩小。
钱亦馨:近年来,居民消费强劲增长,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关键因素,居民消费升级更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千禧一代和中产阶级崛起,消费主体个性化需求特征明显,大量新兴消费品和服务开始涌现。这进一步体现了居民的消费倾向,改变了消费结构,进而推动了居民消费的升级。不久,区域差异将被打破。
Q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有哪些亟待完善之处?推动消费升级还需破除哪些障碍?
郑玉鸿:虽然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但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未完全释放。从体制机制上讲,可以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特色商业、拓展商品销售途径、改善交通物流状况等角度着手:一是推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工业4.0建设,优化制造业结构,丰富商品体系;二是出台支持政策,根据地域特色和产业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商业,精准发力区域产业;三是基于新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拓展商品销售途径,如大力发展电商、跨境电商;四是提升物流水平,一方面优化和改善交通硬件,另一方面优化检验检疫流程,减小交通税费压力,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
破除消费升级面临的障碍需从顶层设计上发力,优化商业发展环境:一方面扩大民营经济准入行业和外资准入行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打造更便捷的流通和更好的消费环境。
董超:当前,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重要。中国消费体制在本次机构改革中已经有了重大改进,特别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设立,将大幅减少此前消费者在保护权益时投诉无门的现象,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方面,仍有许多体制机制性问题需要解决,如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医疗、养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需要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因为占中国消费比重85%以上的城市消费的主要增长点为服务消费,包括健康、医疗、旅游等在内的服务型消费增长强劲,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行业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提高有效供给。
石聚彬: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国家对国务院的机构进行了改革,明确了部门职能,利用体制组织规范市场行为。只有统一思想,才能使重大策略落地。
推动消费升级需要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作者:刘明、栾国鍌来源:国际商报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