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二附中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 林牧茵博士开讲
2018-4-8 0:00:00发布89次查看
2018年3月29日下午3点,“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第三季第五场在华东师大二附中报告厅正式开讲。本次讲座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东方讲坛、上海文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柏讲堂承办,二附中协办。“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两年来已走遍沪上多所知名学校,此系列讲座已经是第二次莅临二附中,倍感荣幸。在人文班张启杨同学激情有力的主持下,本次讲座拉开了帷幕。
本次讲座的嘉宾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播音指导,《道·理》《新闻夜线》节目主持人林牧茵博士,她带来的讲座主题是《理性精神与现代中国——胡适说理》,会场内座无虚席,在学生中引起不俗反响。
林牧茵老师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法学博士,华东师大哲学博士后。著有《移植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1921-1952)》、译著《幻影公众》、《圣经造就美国》。银幕前的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面对四方镜头,为城市发声,为人民发声;站上八尺讲台,林老师选择借一双慧眼,观两世沉浮,论一心理性。跨越世纪的思辨日久弥新,民国时期适之先生选择以毫墨,推动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进程。21世纪我们再看胡适之,又能在林博士的引领下挖掘出他的何种魅力呢?
林博士出场开门见山,简单介绍胡适后直奔中心:今天,我们仍需关注理性。她援引十九大报告中“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来勾勒她眼中适之的概貌。在林老师眼里,胡适对发起中国文学改良的雏芽,萌发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大师杜威、赫胥黎的浇灌下向阳蹿升。“杜威教会了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赫胥黎教会了他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怀疑与求证的理性精神,终成先生一生追求,也是新文化运动诞生的一股催化剂。“吾辈已返,尔等且拭目以待。”林老师言至于此愈发振奋,一场文化浪潮即将掀翻这片历史中的混沌。
回忆起胡适对《新青年》的倾心付出,身体力行推行白话文,提出“个性解放”与健全的个人主义,同学们沉浸入那场打破旧世的运动当中。“千年的专制统治入了棺木,胡适先生就是希望将人民从思维压迫中解救出来,让人文感情与理性精神全面再生。”林老师感慨道,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胡适立“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为本——这全然站在陈独秀等当时走激进革命道路一派的对立面——渐进的社会改良,与他发扬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理性纵然需要冷静,但不是抱着目的主义喊着消除旧思想就可以放任冷漠。林老师收起了最初的笑容,道出理性更应该建立在维护人格尊严,遵循人文关怀的原则上,救国平天下。
过新的生活,过有意思的生活。适之追寻活出“为什么”,本质是“重新评估一切的价值”,唤醒昏昏度日的人民。林老师还列举了倡导理性民族主义,为争取国家自由而争取个人自由,不赞同“拼命主义”等胡适之理性治世的观念。从人物到时代,再及思想与态度的阐述,胡适在林老师心里已从人物中脱离,升华为一种理性与包容兼纳并存的精神载体,是媒体人监督自我的三寸戒尺,是发声中审视自我的无形紧箍咒。
回顾胡适先生的风云,在叹其顺风顺水的同时,林老师分析了这位先生与生俱来的“光辉”。冲破晚清更迭,辛亥革命等重重浪潮,他19岁出国留学,七载后扎根北大,携手“理性”、“自由”站上历史舞台。但他观余英时评其“影响之最”无所触动,《环球人物》亦少耳闻也无妨——林博士谈及适之求学期间的绅士风度,质朴暖心的脸庞跃然眼前,适才的敬畏中又多了些亲切——治学救国的思想巨匠,恰因其那善意体贴,助其闪得更耀。
韶华易逝,涛声依旧。三行箴言,几番深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几句经典的语录,既是林老师对先生之理性的精炼归纳,更寄托了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治学踏实勇申疑,处世求真心怀仁。是历史沉淀之精华,是媒体人亲躬之标杆,更应是当代学生所该践行的有温度的“理性”。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就胡适先生与老师所言理性,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热烈的掌声早已停息,但它在同学们心中激起的涟漪难以平复——走进胡适,为见证一个新文化的创始,让前人的教诲发声;更为面朝如今新时代的到来,让世界听到我们,二附中人的声音。
撰稿:2020届6班 王越 林泽政;审稿:教务处 王骁
浦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