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符号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是城市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承与延续,是定格在城市人心中永恒的记忆。有着七百多年建城史的上海,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它们有机地构成了完整的海派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
香山路
水墨手迹:《香山路》李守白 2017年
香山,一听就是个浪漫的名字。香山路不长,但故事却不少,孙中山、张学良、陈独秀、何香凝、柳亚子、刘海粟、林风眠、赵丹等都曾在这条路上居住过,这些历史名人的身影也使香山路变得神秘而优雅起来。
香山路为东西走向,东到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长328米,宽12米。原名莫里爱路(rue moliere),以法国戏剧家莫里哀命名。1943年时改名香山路。
香山路6号
龚品梅公馆
龚品梅公馆为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20世纪20年代建造,如今作为办公、民居使用。
香山路7号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1961年3月4日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
楼前是一片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卉。
1918年6月,孙中山辞去海陆军大元帅职务后从广州回到上海,入住莫利爱路寓所(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在这里总结革命经验,继续探索革命新路。孙中山在这里先后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在这里孙中山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越飞等。
现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原物原件,并根据宋庆龄生前的回忆,按二、三十年代的原样布置。1994年故居被列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中山文物馆毗邻孙中山故居,是由一幢欧式洋房改建而成。文物馆共有三层、八个展区(其中第三层是临时展览),展览面积七百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手迹、资料三百余件,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香山路9号
原《解放日报》集体宿舍楼
香山路9号是一幢两层楼的小洋房,原来是《解放日报》的集体宿舍楼,如今,这里已作民居使用。
香山路32号
cafe chez w 一木家
要说让人难以忘怀的咖啡店,香山路口午后阳光倾泻的一木家绝对可以排得上号。没有非常刻意装饰的空间布局,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拍它,都是暖意洋洋的。
肉桂拉茶拥有了很多属于冬天的元素,印度拉茶里加入豆蔻、生姜和肉桂熬煮,打发好的牛奶注入融合。许许多多复杂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但是又没有哪一样过分突兀,独特但平衡。
热巧克力带了更多的甜意,但是却一点儿也不腻歪。虽然更喜欢 manner 热巧的浓厚滋味,但这一杯配着阳光也刚刚好。
这里还收养了一只小猫,爱猫的小伙伴挑一个安静的午后,就可以在这里窝上一个下午。
香山路静谧无言,唯有鸟语啁啾,似在将她的动听故事娓娓道来。春日漫步香山路,记得细看那些上海小洋房,慢慢感受那些以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