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剧场"修而不休" 更好服务打开艺术普及新天地

2018-4-6 13:45:32发布61次查看
原标题:心系观众,剧场“修而不休” 用更好服务打开艺术普及新天地
天蟾逸夫舞台(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话剧中心制作的契科夫经典话剧《万尼亚舅舅》日前在大剧院上演,紧随其后的还有经典大戏《原野》随即、黑色喜剧《秀才与刽子手》以及根据王安忆小说改编的话剧《长恨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大修期间,那些“典藏”剧目被搬到上海大剧院、美琪大戏院等剧场。
为迎接2019年在上海举行的第12届中国艺术节,也考虑到部分剧场年久失修、舞台设备使用年限,包括天蟾逸夫舞台、城市剧院等上海一大批剧场进入“升级换代”季。然而,大修中的剧场、剧院“修而不休”,不但为老观众安排了新去处,而且呈上的戏剧大餐也别具匠心。借着剧场修整的契机,艺术普及的脚步愈加密集,福泽方圆百里。
停场不停业 13分钟步行圈方便戏迷
地处人民广场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早已是老戏迷们熟稔的剧场,得知逸夫舞台要修、要歇业,可急煞三天不听戏就心痒的老观众。为让老人家有戏听,又不需长途跋涉,在剧场修缮期间,天蟾逸夫舞台提出了“停场不停业”和“13分钟步行圈”的概念。
上海大剧院外景(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上海京剧院的大部分演出被挪至位于徐汇区天钥桥路上的周信芳戏剧空间,今日开演的京剧折子戏专场戏票已售罄,赵宏运、杨东虎的《天霸拜山》、王维佳、李文文等出演的《失子惊疯》让观众翘首期盼。而月底,京剧《红鬃烈马》也已开票。
此外,其他戏曲演出将被分散安排在天蟾逸夫舞台周边13分钟的步行范围内,如上海大剧院、人民大舞台、共舞台、黄浦剧场、上海音乐厅及即将开业的中国大戏院等。为方便戏迷购票,除了周信芳戏剧空间外,天蟾逸夫舞台还将在市中心分设票务代理点,原有的票务系统也将继续沿用,继续为新老观众提供各类戏曲演出的购票服务。
闭馆不闭关 借机巡演拓展口碑影响
在诸多大修剧场中,去年底就“闭馆”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却片刻未曾“闭关”,意外地比剧场不修时更加忙碌。随便翻翻话剧中心2018年计划表,就有不下40台剧目排着档期,其中既有经典之作《商鞅》和《秀才与刽子手》,也有原创打造的《追梦云天》《大清相国》《家客》;既有经典重演的《万尼亚舅舅》,也有常演不衰的《无人生还》《原告证人》《糊涂戏班》《演砸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网络图)
虽说整座大厦包括艺术剧院、戏剧沙龙、d6空间三个剧场全面进入修整,却并不意味着演出阵地的缺失。话剧中心按项目制作体兵分多路,北上进京或是南下赴广州等地,拉开全国巡演序幕。此外,更提前预订上海大剧院、美琪大戏院、虹桥文化艺术中心等上海各大专业剧场,将一部部看家戏送到城市各大角落。
面向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上海市中学生话剧节”、“有种戏剧节”、“上海当代戏剧节”等也并未因剧场修整而暂停,而是将演出空间拓展、纵深到各大高校、社区,覆盖各年龄层的戏剧教育、戏剧普及、会员活动也将如期举行。正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在剧场修整动工仪式上说的那样:“对一个剧场而言,18岁意味着成熟,而短暂的修整,意味着脱胎换骨的新生。”
偷闲培新土 不让“文化客堂间”凉下来
作为上海西南角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剧院,城市剧院经过8年耕耘,正以每年演出200场的规模,成为以闵行、松江等区居民最热衷的剧场。面临长达半年多的修整,为让好不容易热起来的 “家门口的文化客堂间”不会凉下来,剧院主动出击,在区文化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将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戏曲、话剧等剧目,浓缩为“可携带版本”,送往群艺馆或是社区广场。
图说:上海城市剧院(网络图)
以“共筑文化家园,同享城市之光”为主题,剧院还将举行一系列艺术惠民品牌公益活动,将音乐、舞蹈、戏剧等普及讲座带进闵行区学校、企业、商城及公益机构。此外,多媒体手段也是联结剧院和观众的途径,修整期间,剧院各项活动会以微信、微博推送的方式,让市民、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城市剧院总经理房永年直言: “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剧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以艺术之美浸润人们的心灵,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马上评】  坚守诺言
剧场“保质期”到了,适时“修整更新”正当时。然而,面对数年甚至数十年相濡以沫的戏迷观众,沪上各大剧场选择用“修而不休”的方式坚守。
坚守什么?坚守一份诺言,一份陪伴的诺言。
天蟾逸夫舞台相比许多现代化剧场,无论是剧场设施还是舞台设备,都差了一截。但演戏曲,依然是这里人气最旺。修整前最后一日,大厅背景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留言,虽说重逢之日可期,依然挡不住离别之情渐浓。戏迷爱逸夫,字字真切、句句含情。逸夫爱戏迷,哪怕不过一年分离,亦为他们安排了妥帖的观剧处。
城市剧院远在城市西南角外环外,但八年来的辛勤耕耘和悉心服务,也被这一方居民视作家门口最亲切的“文化客堂间”。虽说,剧院3月就歇业了,但微信微博上,依然适时推出惠民活动,而习惯在“客堂间”流连的市民即便知道“没戏”也会走过路过在门口张望,关心着剧院何时“再开张”。
剧场,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呼吸、有生命、有记忆的城市公共空间,就要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家人”。而陪伴,则是最质朴也最温暖的承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