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陆家嘴国际联合大学堂挂牌成立,大学堂区别于大学,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凝聚全球的教授学者和企业家,建设专家工作站,学员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作组参与学习研究,最终拿到大学堂的创新评估报告。据悉,这是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堂将全面提升群体创造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全区域创新文化建设。
专家学者开展研究培训工作
陆家嘴街道副主任史熠介绍,陆家嘴国际联合大学堂是由政府指导、社会组织和企业为建设主体发起的创新建设项目,一期建设目标是凝聚全球1000位教授及学者,目前还处于落地试点调研阶段,2020年将建立重点学科,并辐射全国。“区别于现有人才引进的方式,大学堂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联合教授学者,建设专家工作站,专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大学堂的组织下开展研究及培训工作。在职教授可利用休假期,退休教授可根据自己的自由时间来安排课程。”史熠说。
据了解,大学堂已经成立“生命健康管理与服务”“生物色彩波科技应用”“生态农业能量科学”“区块链研究及技术应用”“大数据科学应用”“城市设计”“电影文化与科技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社区扶贫惠民工程——振兴家乡博士后工作站”等9个专家工作站。在昨天的揭牌仪式上,又新增“信息能量医学”“生态建筑”“海峡音乐人文交流”“人体空间设计”“资商思维”等5个专家工作站,内容涉及健康、农业、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不一样的“教”,大学堂的“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也不尽相同。大学堂面向全社会招收学员,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关注学员的首创精神、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学员将进入创新评价体系,学员入学不需要考试,没有年龄限制,只要加入大学堂,都会获得独立的学籍号,终生有效。学员无论是参与大学堂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还是参加培训活动,或者递交其在国际、国内所获奖项、荣誉的证明,都将获得大学堂创新学分的认证。
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张爱平博士透露,2015年,浦东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了一场“我为浦东改革发展献一策”的活动,当时,陆家嘴提出“在全国率先打造智慧城市标准区的建议”,“建设一种新模式的国际联合大学”就包含在该建议中。如今,建议转化为现实,“这是一种创新模式的探索,它的实践成功将促进全区域创新氛围的营造,促进创新项目与社区应用的融合。”张爱平表示。
已经成立的14个工作站中,不少以“大健康”为研究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首批经陆家嘴国际联合大学堂培育的社区健康管理师已在陆家嘴社区试点上岗,他们将成为家庭医生的助手、居民的健康卫士。大学堂计划到2018年底,培训1000名以上的社区健康管理师,配合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为社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活动中,共有18支科技创新及社区服务团队以走红毯的方式亮相,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让全社会体验科技创新与智慧生活的融合。例如,“信息能量医学专家”工作站带来的新科技产品——全维云信息能量测试仪,通过采集人体8处穴位信息,1分钟就出具了274项指标的报告。中电科集团研发的“中医机器人”能对检测者的健康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阿尔法鹰眼安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情感计算——人脸情绪识别技术”视频监控可以在人海中快速甄别有异常的潜在高危人员,据悉,该设备将在交通管理、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进行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