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场上,资本长袖起舞。美团公司昨天宣布全资收购摩拜单车。而在打车领域,美团和滴滴的对抗正愈演愈烈。
3日,上海市交通执法部门针对近期网约车市场非法客运行为频现的情况,对涉事的滴滴出行和美团打车平台各处以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10万元罚款的缘起,是市场上出现大量实际车牌与平台软件显示车牌不符的“马甲车”“黑车”。而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美团砸钱圈人,滴滴砸钱留人”的拉锯战中,两个平台为抢占市场份额,以输出又快又好的服务之名,用高额补贴,吸引大量非正规社会车辆加入。
此前很长时间,人们遭遇过上下班高峰时段打不到“滴滴”的状况,但最近这段时间车辆却出奇充足。哪怕是在用车高峰期,都可以用低于以往的价格在第一时间打到车,司机的态度明显比之前好。不用说,这是两大巨头慷慨补贴的结果。然而,无论是运营车主还是乘客,都有一个相同疑惑:补贴能持续多久?
谁都知道,这只是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下的一剂即时猛药。今天的价格战,终将以垄断市场形成后的再行收割来收场。如今的一切,公众早已在滴滴与快的、uber中国的竞争中领教过。但在滴滴称霸市场后,立即演变为“车价上涨、叫不到车”的局面,甚至出现严重的司机挑客现象。道理很简单,一家独大后的滴滴,不仅完全没有了补贴的必要和动力,更开始加收提成,而这种典型的“收割”让网约车司机们少了好处,也就没了动力,进而导致用户体验直线下降。可以说,在新一轮的拼杀出现之前,以“解决出行痛点”为旗号的滴滴,一度成了乘客的“痛点”。
这个现象,也不只是滴滴独有。这一波互联网创业大潮中,资本在“播种季”超值服务,到了“收割季”就连基本的服务质量都难保证。对此,有人认为这是“资本的逻辑”。但尊重资本不等于放纵资本。一味放纵“资本的逻辑”,所涉行业的标准意识、规则意识却迟迟不跟上,任由用户应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处境,对一个与较大多数公众发生关联的行业来说,未免太可悲了。
与出行相关的服务产品,因为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公共资源,也就具有部分公共属性。它的发展,必须跟整个城市的发展与治理融合起来。当年对网约车立下规范,就是为了在鼓励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为其画出法治红线,以促使新业态在合法合规合理的条件下健康发展。这些规范,当然应该认真落实,并逐渐成为行业的基本共识。以出行行业为例,企业将“好处”和“实惠”过度集中到一个阶段的做法,是否该有相关部门介入监管?由价格战而导致的大量黑车进入市场,造成新的社会成本,也需要进行全面评估——人们追问罚10万元够不够,就是在追问这个问题。
面对新一轮网约车价格战,有关方面要及早作出准备和预判,以免再把市场拱手给一个漠视规则的赢家——至少,一个健康的市场,不应纵容一家独大式的垄断行为随意发生;对相关的苗头倾向应当有所预警和干预,而其服务水平和市场秩序也应有到位的监管。
资本大规模的拼杀或是并购,如今时常发生,今后还会不断发生。就像一出出“大戏”一样,每一次竞价、并购、重组,都会讲出动人的故事。美团与滴滴的价格战如此,美团收购摩拜也是一样,“初心”都很美,关键是能不能善始善终?对企业来说,进入市场时的旗号,也不应只是“策略”,而应被视作对市场的承诺。作为一家有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企业,更大的考验在于持续经营过程中能否始终兑现创业初衷,平衡好商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而这光靠企业的“自觉”,恐怕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