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用好背靠超大城市优势 谋划乡村发展

2018-4-5 9:45:00发布59次查看

家庭农场主沈万英正在田间劳作
全国首个“养地”险在松江启动,探索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休养生息,让粮食更安全优质
对农民来说,自家田里一年能产出多少,是大家格外关注的事情。但今年以来,在上海松江区,几百户粮食家庭农场主除了种地,还热情高涨地研究起了如何“养地”。
日前,全国首个耕地质量保护险在松江泖港镇胡光村启动,周边4个村的20多户家庭农场主签约投保,覆盖粮田面积3000多亩。根据意向排摸,接下来,松江全区将有600多户农场主投保,覆盖面积9万多亩。只要农民平时注重养地,三年、五年后,可分别凭一份土壤监测报告,获得大大高于保费的奖励。
激发保护耕地“责任心”
业内人士表示,以购买保险的方式保护耕地,并将保险的“逆向赔付”转变为“正向激励”,这在全国还是首次尝试,有利于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起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并将惠农资金用得更科学、更高效。
“参加这个保险,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农户保护耕地的责任心。”新浜镇香塘村家庭农场主何亚军告诉记者,自己承包了130亩粮田,今年开始,每亩每年投16元的保费,3年后,凭第三方做的土壤检测报告,达标后,至少可以拿到每亩120元的奖励,最高则有每亩480元;5年后,奖励还会更高。“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因为前几年开始,我们已经十分注重耕地保护了,比如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参保是顺其自然、一举多得的事。”
根据《松江区关于以奖代补耕地质量保护的实施方案》,耕地质量保险的保费为每年80元/亩,市、区财政分别补贴40%,家庭农场主只需承担20%,即每年16元/亩。针对家庭农场一轮经营期限,耕地质量评价以5年为一个周期。
投保前,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家庭农场耕地质量进行检测,确立耕地质量的基础值,在第3年检测和评价有机质含量,作“期中评价”,承包期结束即第5年,检测和评价有机质含量和耕作层厚度,作“期末评价”。
土壤检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被分为5个等级,耕地地力增幅水平越高,每亩可获奖励越高。
以第3年“期中评价”为例,地力增幅水平若为0级,每亩奖励120元,这是因为土壤被耕作3年,耕地的地力没有退化,说明还是保护起了作用,值得奖励;地力提升1级、2级、3级、4级,每亩分别奖励216元、312元、408元、480元。若一户承包100亩,最低每亩奖励120元,第3年的奖励总计可达1.2万元,十分可观。
推行种地与养地相结合
记者了解到,围绕沪郊家庭农场主的生产方式,松江此前请来了一批水稻专家和土肥专家进行研讨,最终在10多个指标中选定了2个最主要的耕地保护评价指标,分别是有机质和耕作层厚度。有机质代表的是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活力所在,越多越好。耕作层厚度,则代表了作物生长的空间,有利于根系发达,此番松江将最低值设定为17厘米,达到即为合格。这两个指标,既具有代表性,又方便操作。
对于家庭农场主来说,每年多施有机肥、多种绿肥,做到秸秆还田,就可以逐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每一茬做好土壤深翻工作,就可以保证足够的耕作层厚度。“要做到这些,拿到奖励,其实并不难。”松江区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重中之重,是农民要有耕地保护的意识。
据了解,近年来,松江区在探索家庭农场模式的同时,全面推行“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生态理念,一方面让宝贵的耕地更健康、更可持续,另一方面让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安全、更优质。
之前,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松江创新实行“三三制”耕作法,每年冬春,三分之一的农田种植大小麦、三分之一的农田种植绿肥、三分之一的农田深翻,让全区耕地有规律休养生息。到去年,松江又在全市率先取消了大小麦种植,15万余亩粮田全部实现“一茬一养”,每年只种一茬水稻,到了冬春时节,农田要么种植绿肥,要么深翻、晾晒、透气,全面“养地”。
奉贤推进“三块地”改革,让村级产业、农村环境和农民收入共赢
盘活资源,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近日,奉贤区政府的5号会议厅里,一场严肃的“考试”开始了。有关美丽乡村建设、“三块地”改革等方方面面都化作一个个颇具针对性的考题,“考生”则是奉贤8个镇、2个街道、1个社区、1个开发区的“一把手”,在面对“考题”时,不少干部显得有些紧张。在座的还有几十位来自区内各委办局的分管领导,在侧旁听的同时,他们也要及时记录各镇的难点、需求,主动对接。
置换方案要让百姓满意
第一个“应考”的是金汇镇党委书记王建东。过去一年,金汇镇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结合项目落地,研究细化了农村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实施方案。
作为奉贤探索“三块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改革试验的手段之一,宅基地的流转,目的在于将原本闲散、空置、破旧的宅基地盘活,既让农民就近进城安置,又能腾出更多发展空间,老百姓“离地不失地、离房不失房”,多方受益。而实际操作中,基层干部能不能理解消化,能不能给老百姓讲清楚,置换方案老百姓满不满意,是不是足够切中需要,一个个环节都关乎农民的根本利益。担任“考官”的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说,既然方向是正确的,就要快一点干,干得好一点。农民的事情要让农民自己办、自己当“运动员”,政府则加强领导和引导。
轮到柘林镇党委书记鲁瑛,她先把镇里宅基地的现状问题罗列了一遍——全镇95%以上的宅基房屋为2008年以前建造、平均年限三四十年、部分房屋已成危房、35岁以下核心家庭几乎不在农村常住……第一轮村民置换意愿征询下来,大部分百姓表达了搬离的迫切希望。可是,置换去哪儿?怎么换?方案有没有吸引力?
鲁瑛接着抛出方案,“农户确保一套自住房的前置条件下,剩余的有证有效宅基地面积按每平方米1.6万元的标准进行货币安置。安置基地放在了柘林镇最好的位置之一,908套安置房年内可开工,每套都是湖景房。”“考官”庄木弟表扬道,“这个思路对。安置地,必须要保证基础设施配套好,房子品质好,周边环境优,真正让老百姓产生置换的主观意愿。”
收入增长要用数据说话
奉贤推进“三块地”改革,目的是通过对农村“三块地”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实现村级产业、农村环境和农民收入的共赢。当前,南桥镇六墩村已率先以村委会为主体,采取租赁的形式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到村。下一步还将通过镇村统筹,对原有宅基证内的违法建筑予以拆除,对所有合法建筑进行改建翻新,对周边环境和人文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引入企业或个人等专业主体进行开发建设,发挥宅基地资源效益。
南桥镇党委书记王震一面介绍经验,一面又给出了宅基地置换后,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我们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依靠土地拿税金、参与分红拿股金,争取区、镇税收收入全部返还,促进村级可支配收入和村民收入持续健康增长”。庄木弟当即对坐在一侧旁听的统计局分管领导提出要求,会后要对南桥镇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案进行仔细测算。“宅基地流转后,老百姓究竟能增加多少收入?要数据说了算。”
会上的考题,大到集体建设用地怎么规划利用,乡村水系连通怎么推进,小到四团镇一株700年的古银杏怎么保护,神仙酒厂背后的农耕文化要怎样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而各个镇、街道党委班子领导一边答题,一边坦陈目前面临的困难、对于未来工作的设想。一场3小时的考试结束了,现场的考官、考生,甚至旁听者收获的,则是渐渐明晰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景。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