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架空线入地看似简单?其实需破解一系列“立体难点”
东方网4月4日消息:将几根架空线埋入地下,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需要攻克一系列难点。记者昨日实地走访武康路、淮海路等架空线入地工程项目发现,相应难点既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为了解决这些“立体难点”,有的项目负责人甚至住在公司不回家。
与一般人行道有两三米不同的是,武康路及其附近的淮海路上的人行道只有一米左右宽。不少地方因有大树,只剩半米左右空间。
按照常规,架空线埋入地下时,仅一个电力工井的长宽就各需3米,电力线与其他地下管线并排排放时还需保持一定的间距,如与煤气管线的间距就需0.5米,有一些电气设备本身的宽度也不只0.5米。
怎么办?市南供电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火忆一语道破“天机”:“螺蛳壳里做道场”。
“道场”之一就是将“地下走廊”从一般的0.7-1米深增加至1.4米甚至更深,各种管线从平行排放改为纵向排放。上面排放其他管线,下面排放电力管线。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除了不影响道路交通需克服困难晚上施工外,狭窄人行道两边的保护建筑、围墙、电线杆和大树,也让“贴墙施工”只能人工开挖。
但是,“贴墙施工”时,如不采取措施,开挖深度超过0.7米时就会影响屋基与围墙基,电线杆和那些大部分枝叶伸向路面的大树甚至还有倾倒风险,而纵横交错的大树树根和原有的一些窨井也会不时成为“地下走廊”的“拦路虎”。
为此,除了将大树、电线杆用“加固杆”、“加固绳”加固外,还要用工字钢加固屋基与围墙基——与一般工地施工完毕就抽走工字钢不同的是,为了安全,这些工字钢也不拔出来;碰到大树树根,需立即通过徐汇区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综合指挥部与园林部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碰到窨井,同样需立即通过徐汇区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综合指挥部与水务、路政等部门商讨解决方案。经过综合权衡后,一般直线排放的地下电力管线在这里有时需纵向“走s弯”,有时又要横向“走s弯”。
而在将武康路南侧架空线入地过程中,由于3米宽的电力工井和2.5米宽的电力管线“地下走廊”实在不好“减肥”,市南供电公司就通过徐汇区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综合指挥部与水务部门协商将只需0.3米宽“地下走廊”的水管从北侧移至南侧。
“道场”之二就是“减肥”,将地面上需要增设的变电站等体量较大设备,则通过科技攻关,进行“量体裁衣”式“减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式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