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二路街道《岁月拾萃》为你讲述历史故事
2018-4-4 9:12:26发布99次查看
很多上海人都知道,“王家沙”是指南京西路与石门路相交处与附近一带;但历史上这一带并不叫王家沙,而是叫王家厍(shè),“变”为今天的王家沙竟然与王家沙点心店有关。这是不久前出版的《岁月拾萃——石门二路街道的人文之旅》中的一个小故事。
辖区面积1.09平方公里石门二路街道,是上海最小的街道,却有大量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与优秀历史建筑,既有张爱玲故居、阮玲玉故居、原犹太人总会、小德肋撒天主教堂、元利当铺旧址等有故事的老建筑,也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中共淞浦特委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等红色印记。
街道负责人介绍,为了回答好“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重要历史遗存”这一重要命题,街道对社区各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走访和探寻,查找与收集了大量文献、老照片等珍贵史料,深入发掘红色资源和城市发展脉络,并邀请上海地理历史学家薛理勇执笔,共同编撰出版了《岁月拾萃》一书,向读者讲述街道区域乡土历史故事。
记者翻看这本书,发现内容翔实、表达生动,不少历史故事此前并不广为人知,读后让人颇长知识。
上世纪30年代市民长跑运动会在王家厍鸣枪开跑。
位于南京西路805号的餐饮老字号王家沙点心店,对王家沙这个历史地名被留存下来发挥了很多作用。
在很多著作中,地名王家沙被写成“王家厍”。原来,“沙”与“厍”,在吴方言中谐音,均念为“suo”,被作为地名的通名使用。但两者意义不同。
上海有很多地名中都有“沙”字,如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以前叫崇明沙、长兴沙、横沙,还有现在的川沙,这些地方主要集中于当年的沿海沿江一带,为若千年前海水、江水冲击后形成的沙滩、滩地演变而来。
“厍”,则与村同义,现在的南京西路与石门路附近区域,早年有村落存在,叫“王家厍”。但随着城市化演进,作为村落而存在的“王家厍”早已消失了,但地名并没有马上消失,20世纪后,上海民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其中长跑、短跑以及踏板车运动当时经常以“王家厍”为起点出发,这里也吸引很多市民观展,是当时的著名地名。
1945年,姚子初等人择址王家厍(今南京西路805号)开设点心店,起点名为王家沙点心店。为何不是王家厍点心店?编写者在书中写道:“由于‘厍’是冷僻字、方言用词,店家担心误念为‘王家库’,或者消费者不认识‘厍’字而影响了生意,又也许,店家自己也不知道这里叫做‘王家厍’,写白字而误为‘王家沙’”。
尽管是个“美丽的误会”,但王家沙点心店却让这个地名流传下来,很多人就是通过这个点心店才知道这一带叫王家沙。
曾在新闸路上的张逸云家族的张振康酱园,原址后来建为新闸路小菜场,如今这里建设为静安公寓。
新闸路在20世纪初,曾是很有名的酱园集聚地。当年的新闸路、黄河路一带就俗称“酱园弄”,因为上海酱园业巨头张逸云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酱园就在这里,后来还有一些新开酱园也在这条路上。
所谓酱园,就是生产销售酱品的作坊与商店。在没有味精和鸡精的年代,酱以及用酱制作的各种酱品既是食品,又是调味品,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需求量很大。
酱园制作酱品需要特大的缸,一家有点规模的酱园起码需要几百口大缸,所以要场地足够大,同时考虑到食品卫生的问题,避免闲杂人以及猫、狗、老鼠等破坏,酱园必须建造很高的外墙,外形上也是很有特点的。
后来由于城区不断外扩,新闸路所在区域慢慢就变成比较中心的区域,城市里地价昂贵,于是上海的酱园就逐渐把酿造工厂搬迁到郊区,商店还留在城中,那些高墙大院的酱园在城市改造中也消失了。
街道负责人说,希望众多生活、工作在石二社区的居民和市民能够借助《岁月拾萃》这个窗口,更多了解石二所蕴藏的种种前尘往事和文化底蕴,激发他们传承历史文化的热情与创造力。
本文内图来自《岁月拾萃——石门二路街道的人文之旅》一书。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