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治绣好"美丽社区" 黄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018-4-2 17:02:16发布71次查看
据黄浦区消息: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繁华兴旺,却也藏着不少问题。那里,沿街商铺后厨的油烟排放量大,时常熏得附近居民无法忍受;各种线缆杂乱缠绕,影响市容美观;弄堂内各种乱晾晒,将空间遮蔽得“不见天日”……
近两年来,为了补齐管理中“短板”,南京东路街道按照总书记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从“精”和“细”两方面着手,用绣花般功夫不断对区域管理进行“精雕细琢”,力求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老建筑去隐患换新颜
开设在南京路福建路口的真老大房,是上海著名的苏帮茶食店,也是上海开业最早、牌子最老的食品店。每到中秋节前夕,市民在真老大房店面前排队买鲜肉月饼已成为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亮丽风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真老大房所在的这幢矗立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房龄长、老化严重、隐患多、亟待修缮。
和真老大房同样“老龄”的还有南京东路762号茂昌眼镜(泰康食品旁)。3月5日,黄浦置地在外立面查勘中发现,该幢楼外立面装饰部位水泥压力板与墙面之间有宽约10厘米的裂缝,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为了及时排除隐患,激活历史建筑新的活力,黄浦区启动对南京路沿线真老大房、泰康食品、新永安大楼(现七重天宾馆)等三幢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外立面进行修复,在保护原建筑整体风貌、维护建筑安全的基础上,整体提升建筑外观面貌,并在建筑的主立面张贴“阅读建筑”二维码,激活上海“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促进营商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3月2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真老大房红白相间的建筑外立面已经焕然一新,部分破损窗户已被更换,“真老大房”四个字在阳光下分外闪亮。向前不远,七重天宾馆(新永安大楼)也已修缮一新,整齐中透出古典建筑原貌。
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历史保护建筑的整治和修缮,一方面去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为这些历史建筑做“减法”,让百年老建筑修旧如旧得到原汁原味保护。
除了历史保护建筑的精细化修缮外,一些老旧小区的精细化管理短板一并补上。去年以来,包括贵州西、爱民弄等四个老旧社区,通过“微创手术”,不仅门头改造“有面子”了,里弄空间也盘活了,各类架空线路整齐了,老建筑的传统居住功能又“复活”了。“为老旧小区补齐管理短板,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10分钟勤务圈”
精细化管理水平如何,细微之处方见功力。在南京东路街道,依托街道网格化中心搭建的平台,目前已初步实现辖区10分钟勤务圈。
首先通过创新勤务模式,打破原条线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由街道网格中心统一派单指挥,各部门联勤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处置能力和效率。其次加强力量配置,实行片区化管理,以西藏中路为界,在东、西片区分别设立实体化运作的街区网格工作站,简单问题由工作站快速到场处置。针对难点顽症,组建街道城管中队机动整治组,融合公安派出所、市场监管所执法力量,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快速机动整治力量。
此外,推行“两全”管理,即“全天候、全覆盖”,依托街道网格中心视频监控,指挥街面固守力量开展24小时巡查整治。对长期存在的流动设摊、夜排档等顽症,通过从“视频发现追踪”到“街面围堵控制”到“机动队执法暂扣”的“三步法”,基本做到从发现无证摊到城管暂扣经营物品间隔不超过10分钟,此类顽症在街道管辖区域内得到有效根治。
居民共治一起拿好“绣花针”
城区实现精细化管理,绝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居民共同参与。在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的模式,让精细化管理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效。
在延中绿地苏州河畔,有一支“思源”护绿护河队,他们都由社区居民组成,劝导不文明行为、保护水源,用他们无私的奉献,确保绿地和水域常年整洁,绿色一片,花香四溢,让游人更满意。
此外,在人民广场、大世界、新闸路地铁站,推行“四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属地派出所长、地铁站长、地铁警长)”管理制度。在泛人民广场周边和南京东路(泛云中区域)等重点街区试点探索“街长制”,融路长、弄长、楼长于一体。借助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推进城区管理的社会共治。
目前,街道还尝试和市场监管、市容绿化、环保等部门合作,在小餐饮集中的泛云中区域推动组建“餐饮行业自管会”,和居民区“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对接,推进食品卫生示范区、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逐步解决油烟扰民等老大难问题。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