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开馆

2018-4-2 14:09:11发布77次查看
  位于浦西世博园区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3月31日下午1点半正式对外开放啦!这是首座落户上海的国际唯一性、永久性社会公共体育文化机构。
3月31日上午9点30分,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开馆仪式正式举行。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致辞。
国际乒联主席托马斯·维克特致辞。
国际乒联副主席、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施之皓向查克·霍伊(chuckhoey)颁发荣誉馆长证书。
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中国乒乓球协会向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捐赠藏品。由托马斯、雷军分别捐赠,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佩杰接受藏品。
托马斯、徐寅生、李富荣与三位中乒院少年运动员一同启动开馆。
张怡宁和五星体育主持人唐蒙担任开馆仪式主持。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等人参观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
国际乒联主席托马斯·维克特与自己的油画合影。
李富荣参观名人堂展厅。
王励勤参观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
今天是乒博馆正式开馆的第一天,主办方邀请到张怡宁、李晓霞、闫森、王励勤、佩尔森、李宁、吴敏霞等10余名世界冠军、体坛明星来到现场与市民互动。
馆内参观的人气比预期的更为高涨,许多市民都很激动,在各个展品里面找到了自己对乒乓运动的炽热回忆。
新落成的“乒博馆”位于黄浦区世博园地块,局门路796号,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国际馆拥有藏品8000余件,中国馆拥有藏品3000余件,根据乒乓运动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经历,设有四个展区。
中国馆藏品
在中国馆里,最先看到的是一张明信片,这是一张由中国天津寄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明信片,印证了早期乒乓球传入中国的情形,第一次让乒乓球与中国产生了联系,上海则是中国乒乓球的起源之地。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男子团体赛金牌
眼前这块金牌则称得上是中国馆的“镇馆之宝”,这是1965年第28届世乒赛男子团体赛金牌,此金牌为庄则栋所获,十分珍贵。
顺风牌50号正胶颗粒拍
顺风牌是我国早期著名的乒乓拍品牌,其产品起于上世纪30年代,由葛洪记厂生产。解放前,该厂是个仅有4-5人的小作坊,解放后其规模才有了较快的发展。该品牌球拍的木材选料讲究、制造工艺精细,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口碑甚佳。
馆内还有许多影像资料循环播放,尤其是一些精彩比赛的片段,仿佛又让市民们身临其境,再一次重温了当年看比赛的激动心情。
国际馆藏品
国际馆的8000多件展品全部是从瑞士洛桑原址搬迁而来,包括世界上第一块乒乓球拍、第一个乒乓球、第一张乒乓球桌等,在这里还能够看到乒乓球发展史上各个时期形状各异的球拍,还有许多大赛奖杯。
1890年福斯特套装
这个套装是最早的一套室内乒乓套装,福斯特套装被称为“室内桌上运动会”,套装包括木质边框、套件、网柱、毛毡、网、木质桌脚、第一副乒乓球拍和第一个乒乓球。
萨马兰奇任职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乒乓球正式进入奥运会,这座铜像是萨马兰奇先生捐赠给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的。
1902年油画艺术拍,该球拍是国际乒联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查克先生花了十年时间从一位网球爱好者手中所得。
“乒博馆”集展示收藏、教育研究、体验互动、国际交流四大功能于一体,是第一个引入中国的国际级体育类专业博物馆和国际体育组织所属博物馆第一个在异地建设发展的项目。馆内还配有先进的vr互动体验区、多媒体互动区和3d影院,许多观众在参观完以后,兴致勃勃带上体感手环,拿起拍子,体验一把打球的乐趣。
今后,馆内还将不定期举办邀请世界冠军、乒乓专家学者、专业运动员等举办“我来挑战世界冠军”、“乒坛大师课”、“国球讲坛”等丰富活动,观众既能全方位体验乒乓运动的速度与活力,更有机会一睹世界乒坛名将风采,并与其切磋技艺。
预约方法
从3月31日下午1点30分起,乒博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采取免费不免票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电话(021-65506650)等多种形式预约参观,观众也可凭身份证或学生证在现场排队领票入场,乒博馆的日常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上午9点到下午17点(16点后停止检票)。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