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看到市区人排队买网红青团,韩寒老乡笑了……

2018-4-2 5:55:08发布57次查看

  最近,许多人为了吃到网红青团,不惜排上好久的队。
大概是因为,这种糯米团子只有清明前后才能吃到。算下来,一年当中也就那么两三个礼拜的时间可以享用。
翁令娴倒是从来不轧这个闹猛。每到这个时节,她必要回金山亭林镇自己做青团。
如今艾草青团固然“稀奇”,亭林人做青团,却更喜欢用另一种本地话叫“麻道干”(音)的野草。
在翁令娴看来,只有这种野草做出来的青团才最香。
野味青团
大自然带来讯息:春天来了。
金山亭林
有了春的气息
田垄边,荒地里,生命力顽强的野草也感知到季节的更替,纷纷破土而出。
其中,艾草拔得头筹。
它是春天的信使,也是百草的先锋,农民们还可以借此判断春播的时机。
69岁的朱定豪从小在亭林镇长大,一眼就能从簇拥在一起的各种野草中辨识出艾草。
感知到季节更替
拔出新芽
这个时节的艾草拔出新芽,刚刚长到10公分左右。
“等到端午的时候,艾草就长高了。”她说。
“一棵艾草加一棵菖蒲,再加一块大蒜头,放在门口辟邪驱虫。你看到过吗?”
古人很早便注意到了这种个性旺盛的野草。
《本草纲目》记载,艾草五月采集,以叶入药,“纯阳之性、通十二经”。
金山本地话里,称“艾草”为“蓬头”(音)。
朱定豪说:“我们以前生孩子的时候,还有吃蓬头汤的习惯。”
而阳春三月,是艾草最为鲜嫩的时候,最适合食用。
在江南一带
被用来制作青团
春季里的鲜货大多都有助拔阳气的作用,艾草也不例外。
中国人的饮食讲究“应时当令”。临近清明,最为当令的食物自然是青团。
艾草是制作青团的原料之一。它是一种安全稳定的食用染色剂,又有很好的清香。
但因为艾草不易得,如今我们市面上大约80%的青团是用麦青汁或蔬菜汁染色的。
麦青汁也是一种植物染色剂,取自小麦的青苗。
仰赖现代化的加工,它更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
只是相比之下,用野生艾草手工制作的青团便显得有些珍贵了。
“外头买的青团,总觉得不大好吃,不香。”朱定豪说。
此刻,正在田边削榨菜头的一对农民夫妇听到这话,接口说:“做青团嘛,要用‘麻道干’(音)!”
金山本地话里的“麻道干”,指的是一种叫“泥胡菜”的野草。
制作青团
一向更受亭林人青睐
这种野草长得有些像菊花的叶子,有一股异于艾草的清香,气味似乎更加浓郁一些。
它性味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的功效,也可以入药。
在朱定豪的记忆里,亭林人一向更喜欢用泥胡菜制作青团。
因为用这种野草揉的面团很有韧劲,做出来的青团颜色墨绿,很漂亮。
小时候,泥胡菜在亭林随处可见。要做青团的时候,随手拔一些就是了。
野草在田边、荒地
随处可见
“风一吹,泥胡菜的种子随风飘荡就能播种。”
“现在呢,泥胡菜明显变少了。大概是因为打了除草剂的缘故。”她说。
于是每到清明节前,便有农民从河边、路边把泥胡菜挑出来。
拿到亭林的菜市场,供人买回去做青团,两三块钱一斤。
泥胡菜买回去要拣一拣,放入沸水中汆熟,然后加石灰水中和。
也有农民全部处理好拿去市场卖的。这样的话,5块钱一斤。
朱定豪特意在自家的田地旁边留了些泥胡菜和艾草没有拔。
自己的田地里
绿意盎然
因为这天,要好的小姐妹翁令娴要来跟她一起做青团。
翁令娴夫妇平时住在市区,相帮儿子带一对孙子、孙女。
但每到清明回来做青团,是一年一次的保留节目。
“阿拉农村里吃东西是按照季节来的。”翁令娴说。
“比方过年蒸糕,清明吃青团,端午包粽子,八月半做油酥饺……”
江南人吃青团的历史由来已久。
过去有过寒食节的习俗,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
所谓寒食,便是在这一天里禁生炉灶,食用冷食。
所以家家户户在过节时须备一些熟食糕点。
江南一带又盛产糯米,久而久之,这种有着明显节令特征的绿色糯米团子便成为了习俗的一部分。
带着清香
是天然的染色剂
亭林人把青团叫做“绿圆团”。
清明节前做“绿圆团”,不光自己吃,也是上坟的贡品。
有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有一种“荐新”或“荐先”的风俗。
即每当一种果品蔬菜新上市时,人们必须先把“时鲜货”用来供奉祖先。
早春时节,实在没有什么“时鲜货”,只有初露芽的野草。
人们便用它来做青团,既可以清明禁火食用,又可以用于“荐新”。
两位阿姨火眼金睛,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篮泥胡菜和艾草。
不光自己吃
也是清明上坟的贡品
朱定豪还顺手从自家地里摘了些青菜叶子,到时候垫在蒸笼里,避免青团沾底。
拣好的泥胡菜和艾草下锅,用开水焯熟,加入石灰再煮一会儿。
要先汆熟
加石灰中和
“你看,泥胡菜是有粘性的。”翁令娴指着漂去石灰水的野草说。
和麦青用汁水给面团染色不同,泥胡菜和艾草已经煮得酥烂,可以直接揉进糯米粉中。
经过处理
可直接揉进糯米粉
“做一趟青团,总归是一斤草配两斤糯米粉。”她说。
糯米是朱定豪家自己地里种的,早上刚刚找人轧成了粉。豆沙馅也是自己做的。
野草很快“化”进糯米团里,把面团染得碧绿。
越揉韧劲越足
很好做团子
跟纯糯米粉的面团比起来,用草和的面团不粘手,越揉韧劲越足。
两位阿姨麻利地揪出一个个剂子,在指间旋转成空心的圆团,包入豆沙馅,放入笼屉中蒸熟。
不一会儿
青团就包成了
这样,亭林“老法”制作的青团便做成了。
假使豆沙包完了,糯米团还剩一些,也不把它浪费了。
直接做成实心的绿团子,压扁放在油里煎。
剩下的糯米团
就做实心塌饼
待底面煎得略脆,再撒上糖水收干,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天除了青团,还准备了腌笃鲜馅做白团。
这馅是把咸肉、鲜肉和本地笋手工剁碎,加蛋液,再放入姜、葱、糖、生抽、老抽、黄酒、麻油等调料。
考究的话,再浇一点热油。
“拌在一道,这个料蛮好吃了。”
“听讲市区里现在包这种馅的青团,变成网红青团啦?”翁令娴的老伴张连君打趣说。
他们则把这种咸鲜的馅包在白色糯米团里,油煎至一面金黄。
三种团子,各有千秋。
忙了一下午
手上没停过
朱定豪和翁令娴一边忙活着包“圆团”,一边聊着小姐妹间的家常话题。
朱定豪说,从小就看着妈妈用泥胡菜做青团。以前回娘家,妈妈总会做好一大堆青团,让她带回家去。
现在自己做奶奶了,要动手做给小辈吃了。
现在都做奶奶了
“这个肯定比外头买的好吃。”翁令娴自信满满地说,“人家不肯花那么多精力跟时间的呀!”
炉灶上不断冒着热气,揭开蒸笼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出清香,一个个团子碧绿可人。
那一刻
清香袭来
这可不就是春天的味道吗?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