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无人机为历史保护建筑“护驾” 记者 余儒文 摄
(记者 邢蓓琳)1.57平方公里的辖区内,85%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共有53处、101栋不可移动文物建筑,50处、277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面对如此高密度的优秀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及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以下简称“三保”建筑),静安寺街道着力在管理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上下功夫,一方面在街道层面成立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小组,在居民区和相关执法队伍层面构建形成“每日汇报、每周研判、每月总结”的常态化机制,另一方面运用人防+技防,织细织密“三张网”——人网、天网和地网,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建筑“老家底”。
人网:“社区啄木鸟”每日巡查
位于愚园路上的富春小笼一直都是颇受周边居民欢迎的老字号点心店,但不久前小店却被投诉到了街道房管办。原来今年1月,店家为了改善经营环境、提升竞争力,决定在春节前进行装修工程,以新面貌吸引大客流。四明居委会的“社区啄木鸟”敏锐地发现,该小吃店的经营地属于优秀历史建筑,按照相关要求,历史保护建筑在装修前必须进行方案报备和审批。但是,小店未通过装修方案审批程序就匆匆开工。因此,小吃店被投诉,装修工程也在第一时间被叫停。
发现富春小笼正在装修的“社区啄木鸟”,就是街道去年组建的“3+x”联动队。正是他们组成了一张覆盖全街道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人网”。
街道将城市管理与网格党建“双网”衔接,实现基层党建网格与社区治理网格的深度融合。“三保”建筑管理工作,被纳入到街道“双网融合”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组成由房管办、城管执法中队和居民区三股力量形成的监管队伍,调动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共建单位、公益志愿者队伍等联动成员的社会共治力量,形成了网格化实地检查、路面探头监查和各职能单位巡查的联动机制。
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活探头”和“守护人”,这些“社区啄木鸟”每天都必须对历史建筑巡查到位,一旦发现历史建筑涉及未审批擅自装修的情况,2小时内需上报街道网格中心,对经过审批或符合装修要求的历史建筑,每周至少1次进行跟踪巡查,随时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上报。这样一系列的制止、上报、反馈管理机制,有效地将对历史建筑的破坏遏制在萌芽之中。
“很多居民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就住在历史建筑中。”街道社会发展办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全面摸查了街道的“三保”建筑,并进行了挨家挨户宣传,与居民签署告知书和保护协议,确保住在“三保”建筑中的居民知道这些建筑的保护规格。
天网:无人机定期航拍取证
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三保”建筑不同程度出现漏雨、漏水等现象。不少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为了改善生活偷偷进行了装修。为了提高此类异常情况的发现率,街道启用了两架无人飞机,定期全面巡视所有“三保”建筑,一旦发现可疑的破坏行为,重点进行航拍和取证,为“三保”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装上了一对“千里眼”,消灭了行政 管理部门空中监管的盲区。
最近,有热心居民志愿者发现柳营邨内有一处历史保护建筑正在进行装修。房主对找上门来的居委会干部解释说,自己仅仅对房屋进行了“小修”,并没有改动建筑结构。这幢楼的建筑样式和其他建筑不同,原始设计图纸早已遗失,并且楼层较高,居委会干部无法勘查到屋顶结构,也就无法知道房主所说是否属实。
在向街道相关部门汇报后,街道房管办与社会发展办、城管执法中队联手行动,使用无人机进行了空中拍摄。通过拍摄的影像资料,“看清”了建筑的屋顶结构,并积极与市城建档案馆联系,调取查看了设计图纸。经图纸比对,确认房主并未进行破坏性改造。“通过使用无人机等多种智能化手段,提高了文保、历保建筑异常情况的发现率。”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试点至今,街道共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问题67处,共进行处置、处理101次;发现上报历保问题199件,其中涉及签订装修合同的82件,守好了“三保”建筑保护管理的红线和底线。
地网:“历保卫士”自动感应异常
“我们街道的‘三保’建筑会‘开口说话’。”街道房管办负责人口中所说的“房屋会说话”,就是运用了智能的“历保卫士”的结果。2017年11月,街道针对有些隐蔽不容易发现的“三保”建筑装修情况,在建筑本体外墙上安装了“架构位移动态监测定位传感器”(即“历保卫士”),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与网格中心平台的实时联动。
记者在富民路182弄内的多幢“三保”建筑外墙上都看到了一个两个火柴盒大小的黑色盒子。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会自动感应异常的“历保卫士”。网格中心通过自动监测传感器传回的实时数据,能够系统评估保护建筑的安全状况,并对房屋发生的非正常震动及时预警或响应,使违法装修等破坏行为无处遁形。
目前,街道在常熟路113弄、富民路182弄、愚园路395弄等三条弄堂内的37幢建筑上共安装了235个监测点位,未来街道还将进一步提高“技防”的运用比例,进一步扩大这一系统的应用范围。
街道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街道将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继续发力。在加快健全“一栋一册”管理体系,提高“三保”建筑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同时,挖掘老建筑的底蕴,重点打造华山路、愚园路等精品文化街的同时,强化“更多参与、更好保护”的理念,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公益性组织和居民一起来守护好这些有故事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