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建设科创中心科普一定要跟上

2017-11-1 0:00:00发布78次查看
  上海共有2家综合性场馆,54家专题性场馆,273家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每8万人拥有一座科普场馆,这些数据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上海的科普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前天,在以“上海市科技系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上海科普工作”为主题的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来自科技系统的专家代表们为上海科普工作和科普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科普宣传应形式多样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认为:科普本身是多维度的。如何用知识点来做大文章?科普和产业、技术有什么关系?这些都值得研究。针对不同人群的科普,也要有不一样的重点。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普一定要跟上。另外,科普要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科普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和有远大志向的目标,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永恒的。
科普怎样做到针对性更强、精准性更高?市科协学术部原部长林巍建议,根据当下热门的科技热点,请专门的调查机构做计划。通过调查监测的系统化,经常性地开展调查项目;并产出调查报告,这对科普工作会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上海科学学所原所长李建民认为,科普有不同层面,上海应该可以启动社会化科普事业的发展工作,以及以市场为主的科普产业,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同时,要注重“三力“(政府推力、社会合力、市场动力)联动。李建民说:“这样的格局有利于科普工作一路走下去。”
科普产业处于雏形阶段
上海科技馆以前经常找到国外的展会资源并邀请来办展,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接待了几家单位,他们非常愿意和科技馆合作。如办钻石展,让更多人了解钻石的来源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市民对钻石的兴趣爱好。对方表示,科技馆不需要出一分钱,只要提供场地。王小明觉得,市场作用,社会参与,将对科普产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科普产业一直没有官方认定和明确的说法。李建民认为,科普产业是以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为核心产品的,有科普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组成,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公民素质。他认为,目前我国科普产业处于散、缓、小的状态。
“达医晓护”品牌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市六院急诊部主任、“达医晓护”品牌创始人王韬说:“我是一名医生,另外一个身份是医学科普工作者。”“达医晓护”是他和200多位来自全国一线的临床医学专家组建的医学科普的综合性品牌,这200多位专家的所在地包括北上广,也包括新疆和西藏,大部分都是临床一线的专家。
现在,“达医晓护”已经形成作品原创、自媒体运行、人才培养、项目落地和科学研究相统一的系统工程。过去的1年半时间,原创了600部作品,除了文章以外,还有视频、漫画、人体彩绘、科普歌曲,并开发了很多种科普形式。王韬说:“我们有自己的公众号,同步在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科普云、人民网‘科普中国’拥有菜单和专栏,包括新华社手机客户端也有我们的菜单和专栏。我们还建了自己的官网,1年多以来,总的累计在线阅读量大概在2亿多。”“达医晓护”团队现在有56个主编,前年,有风投找到一位主编,要给他投资5000万美金。其实,他只是写科普文章,但众多粉丝喜欢买他的文章,也就是真正的买科普知识。王韬说:“科普工作如果做到了学科的顶端,产业也会随之而来。”
市科委副主任干频认为,科普工作确实量大面广,我们要紧紧围绕战略、规划、政策、服务,围绕科普产业、科普事业开展工作;要根据科技热点等问题提出方案,最关键的是要把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干频表示,科普关键在普及,“互联网+科普”的形式十分有成效,今年率先在虹口区开始推科普产业园,先行先试,也希望有社会化、专业化的团队来管理科普园产业区。(作者:戴丽昕)
【来源】上海科技报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