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悬空老人”终于可以随时下楼了
2018-3-29 10:47:00发布67次查看
日前,新福康里96号楼组门前热闹非常,大家围拢在一起,共同见证和体验居民区首台楼组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处子秀”。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晓栋和居民代表一起启动电梯,并陪同89岁老人王芳祥从四楼的家中乘电梯下楼,这也是老人在“受困”家中两年多后第一次轻松“落地”。
在随后主持召开的现场会上,陆晓栋要求全区各街镇要用心、用情地做好便民、利民、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让更多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改善与提高。
居民开心地哭了
在新福康里小区96号楼前,记者看到,电梯井道位于楼栋外立面西侧,直接连接着无障碍通道。尽管电梯轿厢空间并不大,载重630公斤,限载8人,基本能够满足楼内居民出入的需要。进入电梯前,居民只要先刷门禁卡,就可使用,一两分钟后就能轻松下楼出门或是回家。在整体构造上,电梯采用观光电梯样式,外观采用吸光玻璃,在不影响楼道采光的同时,也防止对面楼宇产生“光污染”。电梯轿厢则是封闭结构,以充分保障相邻楼组居民们的生活隐私。
“有了电梯,老人出门就方便了,我还能陪着他去公园逛逛,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感到很幸福。”王芳祥的女儿一边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边激动地说道。王阿姨告诉记者,自从两年多前突发疾病后,老人就基本不出门了,实在需要去医院看病,每次都是打“120”解决出行。现在电梯装好了,想出门就可以出门,乘在电梯里很稳、也没有声音,一两分钟就到楼下了,太方便了。
不仅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因病出行困难的居民对这部电梯连声叫好,楼内其他居民也让它给暖哭了。在采访中,96号楼组居民韩顺发多次落下了幸福的眼泪。“以前每天五楼爬上爬下没觉得累,现在年纪大了,每次爬楼回家至少要歇上一、两次,真的吃不消。现在好了,想下楼就下楼,一点都不费劲。”韩顺发告诉记者,自己40多岁刚搬进来的时候,每天爬楼就当锻炼身体。20年过去了,腿脚越来越不灵光,上下楼日益力不从心。前段时间,由于关节炎复发自己好几天都下不了楼。
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瑛介绍说,新福康里小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近1100人,占比36%。这次成功加装电梯的96号楼组共有居民17户,其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25人,由于年事已高,加上体弱多病,不少老人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不能下楼,只能坐在窗前向外张望。楼梯上的一级级台阶成为横亘在这些“悬空老人”面前无法逾越的天堑,加装电梯成为他们内心最迫切的愿望。
楼组自治解决多年期盼
为了圆居民心中多年的“电梯梦”,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在2015年开始了楼组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工作。当年11月,96号楼组率先完成楼组自筹资金加装电梯征询工作,得到了95%以上业主的同意。随后,楼组多次召开专题会,就房屋实际情况是否可以安装电梯、电梯井是否影响房屋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评估,并就加装各户出资比例、维修基金的计算、日后电梯维保费用等形成具体的方案,向小区业委会正式提出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书面申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福康里第一台楼组自筹资金加装电梯项目在去年12月正式施工开始,并在今年3月验收竣工。
说起整个加装电梯的过程,魏瑛表示,党建引领下的楼组自治和96楼组居民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要记“头功”。据魏瑛介绍说,老公房加装电梯的首要难题就是统一楼组内群众的意愿,平衡和调处各方利益,居民区党总支在针对居民区难点、痛点、堵点来解决问题,引领居民主动参与,开展自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此外,96号楼组多位热心的民间能人主动站出来,自发成立“工作核心组”,主动承担申请手续的具体事宜,跑前跑后地忙流程、一起协调居民矛盾、听取居民对电梯设计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工作核心组”成员之一,韩顺发感受最深的就是楼组居民、小区业主和物业支持与配合。“整个小区的业主对于我们96号楼组加装电梯还是比较理解和支持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幸福的一幕,太感谢大家了。”
记者了解到,96号楼组通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位一体”合作,以楼组自筹资金成功加装电梯的案例,为小区内另外41幢没有安装电梯的多层住宅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复制的样板。目前,新福康里小区已有8幢居民楼表达了加装电梯的意向,其中1幢已进入立项审批流程。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