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场坊到文化地标:虹口沙泾港的“文艺复兴
2018-3-29 19:24:19发布82次查看
历史上的虹口在上海是一片独特的区域,她不同于黄埔滩金融建筑群的“高大上”,也迥异于杨树浦大众工业区的“技术流”。如果说上海近代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冲撞的产物,那么虹口近代文化的形成则受到了更多种类文化的影响。虹口区名称来源于“虹口港”,它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在租界设立之前这里是一些荒滩、农田、小浜,还有几个自然村落。
从汇入黄浦江的河口顺着虹口港向北1 公里,就是沙泾港和另一条河流汇入虹口港的地方。在1899年,这里只是公共租界扩张后租界的边缘,而100 多年后的今天,沙泾港已经成为上海虹口的文化地标,在音乐、摄影、设计这些充满文化创意的事业中进行着一场“文艺复兴”。
岁月印记——沙经港的历史变迁
20 世纪初,正是上海租界的快速发展时期,狄思威路(今溧阳路)、东鸭绿路(今并入周家嘴路)、沙泾路、欧嘉路(今海伦路)等道路就是在这一时期被修筑,同期,沙泾港上陆续修建了几座桥梁。这附近还逐渐集聚了几十家中小型缫丝厂和一批食品加工厂。此后,租界工部局又将一些租界必需,但却并不“体面”的设施布置在这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33 年建成的工部局宰牲场。
然而,在黄浦江的众多支流中,虹口港和沙泾港这两条支流的水上运输功能都不是很强,因此,这个地区虽然有工厂进驻,却并没有形成纯粹的工业区,而是随着住宅、商店、文化娱乐等场所的逐渐加入,成为了一片功能混合且文化多元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基本上工业功能主要集中在沙泾港以东,沙泾港以西则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建筑类型则以新式里弄住宅和广式里弄住宅为主。
抗战前,沙泾港附近的居民大部分是高级职员,余下是一批新文艺作家和知识分子。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沙泾港周围空屋多,租金低,一部分随国民政府来沪的中小职员、新闻工作者、书画家、法医等开始在此定居。聚集了这些职业居民的瑞康里成了报社和文人荟萃之地,而周边的荒地上,还有许多外省籍的农民搭棚栖身,共同构成了这一片的市井文化。
虹口五方杂处的社会特征促进了该地区的文化活动多元化发展,例如,在沙泾港周边就有同庆戏园、中国影戏院、嘉兴影剧院等多座戏院,除此之外还有影院、茶楼和书场。大多数戏院、影院兼演各种戏曲,甚至西方的剧种剧目也屡见不鲜。各类先进思想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壤中开办了多家小型出版机构,现在可以考证的就有晨光出版公司及《大众夜报》《远东观察者》《六十年代》《现代知识》和《现代新闻》等报刊、杂志的出版社在此落脚,这也让沙泾地区成为虹口文化先锋地区之一。
解放以来,沙泾港两岸的业态和社会结构慢慢发生着转变。冰厂改为了牛羊肉公司,宰牲场改为食品加工厂、制药厂,辽宁路上开办了上海音像公司,里弄居民的居住方式也逐渐由中产和知识分子的一屋一户转变为一屋多户杂居。虽然岁月更迭,但是这一地段功能复合的特征却保存了下来,延续至今。
如今,工业厂房与民居里弄交汇的沙泾港早已不是旧时的模样,从老场坊到音乐谷,这里依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留与“音乐谷”的产业辐射几经蜕变,终于完成了华丽的转型。
街区再生始于老场坊
街区的再生是从最初的宰牲场开始的。1990 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原来的产业已不可持续,在厂区南部拆除了部分厂房之后,建成了九龙宾馆。这是当时典型的工业用地再利用的方式,也是沙泾港转型的开始。
2002 年厂区完全停产,建筑空置。认识到这些空置老建筑的出众建筑美学与工业艺术价值,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促成了老建筑的原样保留,并引入创意产业。这座建成于1933 年的远东最大宰牲场以“1933老场坊”之名在2007 年重获新生。
很快,老场坊成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经典案例。热爱摄影、艺术、设计的人群将它视作一个“圣地”,纷纷慕名前往。在老场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手持单反相机拉着拉杆箱前来参观摄影的年轻人,显然他们是将该地作为了魔都之旅的首站。
特色文化产业催生“音乐谷”
寻找全面转型之路
尽管老场坊取得了成功,变得闻名遐迩,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毕竟其经济体量较小,仅仅凭其本身也显得孤掌难鸣,对周边的带动更是非常有限。另外,由于周边还聚集着成片设施配套不到位的里弄住宅,下一步无论是动迁还是改造提升也是一个难题,政府层面非常希望通过合适的途径来激发该地段的整体发展。
老场坊得以保留是因其出众的建筑美学与工业艺术价值,但沙泾港两岸其他区域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并不确定。大部分工厂特点并不突出,有些还是解放后建造的,附近的里弄建筑也没有保护对象的身份,它们的历史价值并未获得认同。此前,我们研究团队对虹口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后,就一直积极寻求对这些尚未获得“身份”的里弄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以便通过对它们的合理利用,促进该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这一点完全契合了政府对该地区的期望与诉求。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沙泾港地段的发展,应当围绕着“先锋文化、特色产业”这一主题,继承虹口区文化先锋地位,加强文化内涵;发展特色创意产业,突出地段特色。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地段复兴的关键。
为此,我们提出需要强化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工业遗产。工业遗产具有强大的空间可塑特性,比较容易融合各种现代功能,而其本身所承载的时代文化也让这些厂房有了丰富的故事性。例如,上海市牛羊肉公司前身是英商“和记洋行”的机器制冰厂,是中国第一座制冰厂和冰库。辛克试验机厂前身是美商开设的锯木公司,长期游民聚居,新中国成立后还做过“新人习艺场”,教习游民获得新的技能,融入社会。将诸如此类的一系列老厂区作为文化创意办公区域的推出,可以将地段的功能规模提高并达到理想程度,同时也能充分利用老场坊树立的文化艺术地标优势来吸睛,使得整个地段获得更大的吸引力。
第二个是里弄生活。沙泾港地段的特色之一就是功能的混合和文化的多元,这一特征完全契合当今世界大都市的发展目标。里弄从其诞生就是各地文化的交流场所,也是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的混合体。里弄中不仅保存着真实的城市生活,也是创意文化发展的源泉。这些都是动迁翻建后形成的封闭高楼住宅小区所无法替代的。在沙泾港两岸,从创意产业的辐射和功能互补出发,可以通过对现状人口的局部置换、文化商业功能的局部渗透来提升社会结构,并且促进设施更新,从而使里弄生活获得发展延续。
第三个是河港景观。地段内水系景观是最为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是体现地段可识别性的重要标识。然而,现状河流作用消极,造成了景观、空间的割裂。通过梳理沿河文化和景观资源,整顿治理水资源环境,可以把破碎的空间“系”在一起,以水为纽带组织文化市场、文化休闲、创意产业、混合社区等各项功能。通过滨水岸线和滨水空间景观提升,改善整体意象,形成有意义的场所,以此整合和强化文化产业的品质和内涵。
音乐谷的诞生
借着建设“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虹口园区的契机,地段北侧的上海音像公司地块最终成为了文化产业具体化的切入点。这项产业的置入辐射并带动了整个沙泾港地段,也由此诞生了“上海音乐谷”。
今天的“上海音乐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音乐产业链。除了集聚许多音乐领域公司的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在音乐体验方面,音乐谷对1931 年创建的嘉兴影剧院(初名天堂大戏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作为女子偶像团体snh48 的专属剧场,吸引了不少“宅男粉丝”的趋之若鹜和追捧。
音乐谷内所有的工业遗产都获得了再利用,老场坊也继续承担着文化地标的职能。除了举办一些重大文体活动外,还开设了“1933 空中剧院”和“1933微剧场”,使这里的特色展示空间成为一个经常性的文化娱乐传播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上海北区戏剧、话剧等文艺演出场所不足的短板。另外,辛克试验机厂、牛羊肉公司、沪鑫工贸公司等其他工业遗产通过重新设计改造后分别以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老洋行1913、1930 鑫鑫创意园的名称亮相,不仅吸引了一批科技创新、时尚设计、媒体信息、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同时也带动了服务类商业的发展,使音乐谷的产业生态更为健康和多元。
图︱上海音乐谷网站
凭借着音乐谷的辐射作用,曾经汇聚着民国“白领”的沙泾港逐渐成为了这一区域的文化地标,埋藏在基因中的文艺种子,正从老场坊的水泥缝中生根发芽,萌生出新的地域活力。
迈向活态的文化
——对里弄与河港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创意利用,沙泾港地区得以复兴,成为上海一座新的文化地标。然而,站在世界城市的视角看,沙泾港地区目前的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音乐谷项目开发的几个地块之间纵横着的老里弄中,居民还延续着他们的柴米油盐,外面的变化似乎并没有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太大影响。但随着音乐谷产业的逐渐注入,一些里弄的临街面逐渐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面向创意产业从业者或是设计爱好者的小店,尽管只是星星之火,却可望呈现推动社区良好提升的燎原趋势。或许在将来这些老里弄中会生长出丰富的业态,铺就一条带动居民结构变化和居住条件改善之路,正如田子坊曾经走过的那样。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17年 第 3 期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