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普陀区民宗办深入细致做好来沪少数民族工作

2018-3-19 9:36:00发布67次查看

近年来,普陀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各族群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普陀特点”的城市民族工作品牌,有效促进了全区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区各街道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活动,“三个离不开”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推动区域发展创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沪西清真寺是上海伊斯兰教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和中外穆斯林重要的礼拜场所。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有5000多名中外穆斯林前来沪西清真寺参加节日会礼,其中非户籍穆斯林占90%以上,一直以来,每逢节日都要占道礼拜。2017年古尔邦节前夕,为贯彻国家宗教局关于加强宗教活动有序管理的要求,确保广大穆斯林节日会礼在清真寺内进行,普陀区冷静面对,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节日会礼活动在清真寺内有序进行。一是加强事前研究协调。普陀区民宗办牵头召开有区公安、城管、市容、街道等多部门参加的沪西清真寺古尔邦节活动安保工作联席会议,针对清真寺古尔邦节活动方案进行专题研究,协调落实交通组织、服务保障等相关配套措施。二是加强现场组织指挥。节日当天,在长寿派出所(常德路宜昌路口),成立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现场指挥部,加强现场的组织指挥和有效应对。通过视频监控关注现场动态,及时下达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指令。三是加强事中有序引导。节日当天,由沪西清真寺志愿者在寺内各关键岗位职守,确保各种保障设施有效运转。寺内引导员合理开辟应急疏散通道,引导来寺穆斯林在寺内依次就位,寺内人员满载后,由新疆驻沪工作组、青海化隆、循化驻沪办及本区少数民族志愿者组成的现场疏导工作小组在清真门口及时开展工作,对聚集在清真寺门口和马路上的穆斯林进行有序疏导,在执勤民警配合下,及时劝阻制止未经允许的摄像摄影和采访活动,防止别有用心人员借机炒作;安排街道、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在民警配合下,加强小区出入口管理,及时劝阻制止进入小区礼拜的行为;安排志愿者在小区楼道加强巡查,严控高空抛物等行为,避免穆斯林群众与周边小区居民发生矛盾纠纷,确保节日安全有序,欢乐祥和。四是加强事后延伸管控。会礼活动结束后,现场工作人员引导穆斯林群众快速退场,并配合交通民警引导信众从清真寺门外两侧人行道有序退场,避免了以往退场人员聚占机动车道而影响交通的问题。同时,现场疏导工作小组对错过沪西清真寺会礼时间而聚集在清真寺周边的穆斯林进行耐心引导,发放其他清真寺活动安排及交通指南,指引他们前往其它清真寺礼拜。整个活动期间,确保了人员流动有序,路面交通顺畅,实现了预定的安保工作目标。
为有效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和纠纷,积极营造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普陀区民宗办于2004年8月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由25名回、维、布依、藏族代表人士组成的少数民族信息员和调解员“两支队伍”。13年来,“两支队伍”不断充实队伍力量,将2名少数民族公益律师吸纳进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定组分则,通过开展政策法规培训、案例分析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使其在加强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有序管理和服务引导工作上,发挥了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和纠纷百余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党的十九大会议刚一结束,普陀区“两支队伍”便及时召开总结会,规划新一年的工作,积极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坚持遇事及时上报制度。根据“两支队伍”的职责要求,“两支队伍”能坚持将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妥善处理民族矛盾和纠纷、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向区民宗办及时汇报,为政府部门准确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坚持常规的走访活动。“两支队伍”成员经常走访、了解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治安、经营等情况。向执法部门宣传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交流在处理涉及少数民族违规问题时,如何做到既维护法律尊严,又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工作方法,大大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矛盾和纠纷的发生。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宗旨。工作中深入来沪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了解他们在上海的家庭、生活等情况,向他们宣传上海的有关政策规定,引导他们遵守《城市管理规定》,合法经营,融入社区。同时事事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为他们生活和经营提供方便,建立扎实的感情基础。四是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工作中坚持依据法规和政策办事,在处理突发问题时切实做到“四个及时”。即: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及时赶赴事发现场;及时配合有关部门化解矛盾和纠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实践证明,“两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成功化解了多起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为促进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积极引导来沪少数民族群众认同上海、融入社区的同时,普陀区积极宣传民族政策、开展民族体育、传播民族文化、提供生活服务,通过贴心周到的服务,与少数民族群众心连心、交朋友,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共融。
一是政策法规宣传。每年6月,普陀区民宗办都要举办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通过系列讲座、知识竞赛、培训、咨询、图片展示、征文、发放宣传品(册)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民族宗教领域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同时,各街道、镇积极响应宣传号召,均设立了宣传点,采用横幅、黑板报、海报、宣传资料、电子显示屏、讲座,以及广播、文艺演出、法律咨询、健身活动、为民服务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宗教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民族方面的政策法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是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普陀区从198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着自行筹划、自我组织、自觉参与的原则,秉承“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宗旨,突出以“发扬民族体育,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为主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评价。每届运动会上都组织来沪少数民族参与,与户籍少数民族群众一起共同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同为民族体育事业、开展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尤其是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百依百顺的运动队、耶里夏丽的舞蹈队表现抢眼,民族体育运动会已成为各民族情感交流的盛会,已成为来沪少数民族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平台,已成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已成为普陀区民族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三是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长风新村街道于2014年8月在长凤清真馆成立了来沪少数民族之家,制定了长风社区“来沪少数民族之家”管理办法》,发放“长风来沪少数民族之家联系卡”,搭建平台,方便来沪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动交流、联络感情,为来沪少数民族办实事、办好事,让这个“家”真正成为来沪少数民族知心、贴心、暖心的港湾。2017年暑假,长风新村街道组织的“民族花儿”系列活动得到了区内少数民族群众的好评。暑假期间,长风新村街道以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为主要对象,充分整合社区学校、长风公园、志愿服务中心、来沪少数民族之家、社区早教机构等资源,根据少数民族小朋友的特点,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带领他们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参加“小小运动馆”亲子活动,让来沪少数民族群众的孩子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区大家庭。
据了解,在沪西清真寺每周的主麻日活动期间,阿訇都会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爱国爱教,遵守城市管理规定,诚实守信勤劳致富,主动融入社区,为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与各族人民一起共享幸福美好生活。沪西清真寺还动员穆斯林群众积极参与长寿街道开展的“寺居同创同心家园”活动,并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在2017年普陀区开展的“双创一巩固”活动中,在长寿路街道生活工作的少数民族群众主动投身到创建志愿者队伍中来,为创建活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