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历史丰厚,有很多如诗如画的地名,一直被念叨,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去扒一扒金山地名的故事!
金山为何叫金山
众所周知,金山得名于海上三岛: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其实800多年前这三座岛还是一座山,在陆地上的名字叫钊山。到了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后,钊山因为一次海陆变迁,沉到了海里,最后露出三个高峰,分别成为今天的三个岛。
在钊山旁边有座古城,南朝的顾野王《舆地志》说:“前京城,以地近京浦,故以为名。”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在前京城的废墟上重建城池,叫金山城,这时候,第一次出现了金山这个名字。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本地区建了一个县,就用了金山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金山区!
这些镇名有故事
金山卫
朱元璋做皇帝时,海上敌人是新政府最头疼的事情,他就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选了金山岛边的筱官镇设卫。卫,是当时军队驻守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可以叫军区指挥中心所在地。也许你不知道,“卫”竟然管理了今天上海市范围的军事。因为筱官镇这地方和海中金山岛相望,所以取名叫——金山卫。
金山卫,处在江浙沿海重要的地方。明军在这里抗倭,倭寇几百年都不敢再来侵犯。在今天的石化卫一路边树林中,还有一个明代建的烽火瞭望台遗址,用来侦查倭寇,一旦发现敌人,就向总部举烽火发信号。到了清代雍正年间,金山卫凭借着明朝军城的身份,一度成了金山县城。后来,清代“卫”的身份取消,设“金山营”。
1958年,这里建金卫人民公社,这个地方有一段时间叫金卫。上世纪80年代,又开始叫金山卫。现在金山卫那有东平路、西静路、南安路、北泰路,其实,这些路名出自原来金山卫城四个城门的名字。包括古城路,都反映了金山卫的历史!
朱泾
说到朱泾,金山小伙伴都知道,这是金山的一个百年老县城,他的得名和一个武将有关。东汉末期天下大乱,有个叫朱治的人跟着孙坚、孙策打仗。清代嘉庆年间《朱泾志》有句话说朱泾:“相传东汉时朱治俸邑以河道朱泾得名”,说朱泾是朱治可以收税的属地,意思这个著名武将曾管理过朱泾。
南北朝时,已经有了“朱泾里”的称呼。后来,金山县的县城搬到了朱泾。民国24年(1935年)新县长向大廷到金山县履职报到,他不知道金山县署在什么地方,向人打听,被指引到金山卫,他后来就下令把朱泾镇正式改称金山镇。2年后,新县长程厚之接任,仍把金山镇改为了朱泾镇。然而,因为朱泾曾是金山的县城,老百姓还是一直把县城朱泾俗称为“金山”。
张堰与松隐
汉朝第一任皇帝刘邦的创业团队里有个智慧的谋士叫张良,天下大定后,他选择功成身退,远离帝都。关于张堰的文献记载中写着:相传汉朝留侯张良曾从赤松子游,故名“赤松里”,又名张溪、留溪,所以今天张堰有张溪路和留溪路。赤松子就是早年让张良捧鞋的黄石公,他是个爱隐居的道士,张良深受其影响。
清代张堰板桥有副桥联写到:高跨赤松旧地,永怀黄石遗风。说的就是张堰曾是张良师徒待过的地方,后人一直没有忘记。唐末,为了不被海潮和柘湖淹没,这个地方筑堰,所以又叫张泾堰,简称张堰。在张堰北面还有一个镇,有记载:“相传张良从赤松子游于此,这个镇就是松隐。元代时,当地建了一座松隐庵(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