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17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揭晓,“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等获评十佳案例。
评选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网等单位共同发起,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金融信息网提供媒体支持,复星保德信为全程支持单位。
通过案例申报、网络投票及专家评审等环节,普陀区红旗村“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上海市烟花爆竹消防安全管控、上海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宝山区“社区通”服务平台、浦东新区陆家嘴“金领驿站”党建阵地、黄浦区“重塑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徐汇区“滨江建设者之家”综合服务平台、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耀江社区《住户守则》、闵行区上海康城平安小区协同治理模式等获评十佳案例。
肯下“绣花”工夫,推动精细化治理
“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烟花爆竹“禁燃令”、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黄浦区“重塑老城厢”等案例,覆盖区域广、牵涉人员多,解决的是城市基层建设的“老大难”。上海在社会治理中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像绣花一样精细”,针对群众所需所盼,解决顽症痼疾,取得了明显成效。
法治化、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
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耀江社区把社区自治经验和智慧凝练为一目了然、简单易行的《住户守则》,人人参与,发动众力,治理了乱停车、不文明养宠等社区陋习。
专家认为,此次评选出的最佳案例创新力度大,实施效果好,为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社会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答案”。
此次评选旨在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社会各界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中共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余海虹出席发布会,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主题,与参会嘉宾展开圆桌交流。
余海虹:精确找问题、精细出成果
余海虹表示,以黄浦区为例,就有很多精细化管理的案例,半淞园路街道的《住户守则》,制定过程中涉及居住空间当中方方面面的事情,包括如何文明养犬、如何邻里相处、如何处理垃圾等等;黄浦区的老城厢重塑案例亦是如此,在很多人心中,上海老城厢是非常有文化的符号,有儿时的记忆,然而经过这么多年以后,它的居住空间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用“杂乱无序”来形容,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符号,黄浦区的管理部门既要让它留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留在城市记忆里,又要让在其中居住的居民有适度体面的生活环境,这也体现了精细化管理。
余海虹总结,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精细化管理的体现,“首先是要精确地找到问题”,而每一个城市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既有表面的问题,也有隐藏在其背后的问题。比如黄浦的老城厢,并不能因为条件差而一拆了之,“拆违可以治标,但是如果没有精细化管理,是无法治本的。”余海虹表示,很多的违章搭建并非用来经营,“它可能就是这个家庭烧饭的地方,也可能是这个家里放一个马桶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家里孩子长大了搭一张小床的地方,也有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淋浴房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找准问题,找准问题之后才可以做到‘一户一策’,才可以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老城厢重塑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们在实施‘一户一策’的过程当中,既拆除了违章建筑,改善了老城厢环境,又解决了群众生活中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除了“精确找问题”外,余海虹表示,还要“精细出成果”,她认为,无论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空间当中,通过精细化管理,回应好群众期盼,让老百姓都可以感受到比以前更加舒适,比以前更加赏心悦目,比以前更加美好,这就是美好生活最好的体现,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她表示:“只要人人都付出一份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
2017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获奖名单(黄浦区)
最佳案例
黄浦区“重塑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
报送单位: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
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耀江社区《住户守则》
报送单位: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优秀案例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和美街区”建设项目
报送单位: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