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镇西模式"
2018-3-27 13:58:44发布61次查看
2017年,奉贤区作为国家住建部在全国100个区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试点之一,已全面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工作。在这期间,四团镇积极响应国家、市委、奉贤区委号召,在镇域内创新性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级“桶长制”管理给国家住建部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并被其评价为“值得学习和推广”。
一个拥有1112名60岁以上老人的农村,真的可以做到家家户户规范分类垃圾?日前,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四团镇镇西村寻找答案。
“剩菜剩饭这种会烂的,要放在湿垃圾桶里;玻璃、尼龙纸这种不会烂的,就要放在干垃圾桶里。”进村后,记者偶遇迎面走来的75岁村民秦福娟,对于如何垃圾分类,她对答如流。
评判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行好不好,关键就看村民源头分类实不实。镇西村村书记狄建峰坦言:农村多以老人为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普遍不高。推行,难度实在不小。
要突破就要有创新。去年8月,村两委班子创新思维,通过整合村干部、村民、保洁员力量,将23个村组划分为9个网格并推行“桶长制”。这个“桶长制”,共分三级。一级“桶长”,由9名两委班子及条线干部承担,每位干部对网格责任区内的垃圾分类实行总体监督指导;二级“桶长”,由农村党员和热心乡贤组成,以每人结对10-20户村民形式,指导结对村民开展垃圾分类;三级“桶长”,由保洁员为主,负责在村里的垃圾收集清运时,确保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到位。
一开始,也有人说,这是“花架子,不顶用。”为了让“桶长制”有效运转,村干部、村民代表又给支了一招,如一级“桶长”履职不到位,将被纳入年度考核,失去年度评优机会;二级“桶长”工作出色,将得到志愿积分奖励,志愿积分可用于兑换实物;三级“桶长”的薪酬则以按月计酬改为按辖区户数计算,以此激发工作热情。为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区、镇两级还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优秀、良好、合格村民给予一定奖励。
小激励必能发挥大作用。几乎每天,60多岁的村民金林德都钻在他所负责村组里,履行二级“桶长”职责。“先看一看,分了没有;然后问一问,为啥这么分;最后再对分类不准确的进行纠正。”金林德说,通过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现场示范垃圾分类流程,一些高龄老人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也越来越顺了。80多岁的沈美英,曾是个“大老粗”,过去家里什么大小垃圾,就爱往河里扔。“那会,老金天天上门,反反复复教我,硬是把我给教会了。”沈美英说,现在,她对“可烂”“不可烂”“头势清爽”。另一位村民秦福娟还能反过来教儿子垃圾分类。去年,金林德所负责的村组一举创成“生态村组·和美宅基”,成了村里的“明星村组”。
村里分拣员张安达也感叹,“桶长制”实行半年多来,村里日均有7桶垃圾可以实现就地粉碎资源化利用,“源头未分类前,根本无法实现”。与此同时,不少村民还通过大调研这一渠道,主动要求村委会加大对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力度,村委会村把每月15日定为“有毒有害垃圾收集日”,在宅基睦邻点、党建服务等专设回收站。
目前,奉贤已起草完成《奉贤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桶长制”的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即将在全区推广。镇西村“桶长制”的故事,也将成为奉贤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区中最生动的“教学”。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