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未来上海冬天也会有暖气?

2018-3-26 5:50:59发布79次查看
  可持续的校园|可持续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目标
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
·以“热能”形式的用户终端消耗占比总消耗50%以上,然而相比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产热却缺乏关注和政策支持
·北欧国家在“可持续产热”上走在世界前列,尤其瑞典70%以上的供热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丹麦政府目标在2035年实现电力与供热系统10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2050年能源系统实现100%的零化石能源供应。
·伴随城镇化,我国的区域供热还有很大增量空间,因而供热的“可持续性”应该受到更多的政策重视和资本关注。
可持续产热
所谓“可持续产热”,是指采用包含生物质能、太阳光热、地热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的生产方式。相比传统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供热方式来讲, “可持续产热”目前还面临着经济、政策、技术上的限制。
下图展示了2015年全球产热的能源消耗分布图,数据不仅包含了面向居民的空间加热和热水供应,还覆盖了大部分工业用热需求。 灰色区域代表化石能源产热,占比高达72%,表明产热方式亟需转变,“可持续产热”潜在增量巨大。
中国现状
在中国北方城镇地区,大约有两亿五千万到三亿人口需要供暖。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其中大约70-80%的居民可以享受集中供暖。 1990年至2004年间,中国集中供暖系统覆盖地区增加了十倍。区域供暖在中国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半主要城市已经采用了区域供暖系统。
然而,伴随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以及近年来区域供暖向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城市区域的渗透,这一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煤炭依然是我国供暖的主要热源, 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碳排放、待处理废气和资源枯竭压力。
提到北欧,你会想到什么?童话,极光,简约设计?然而目前在丹麦交换的小编只想吐槽天气。本以为春天快要来了,可是从二月开始,大“雪”天天见。所以,这就引出该地区一年中有6个月以上的空间供热需求,随之对应的就是产热能源需求。
不过经过长期的能源规划与转型,该地区已是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能效提高的领导者。瑞典70%的热供应 来自可再生能源,伴随着丹麦50%,芬兰40%。
然而,所有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丹麦区域供热发展历史。
-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丹麦开始寻求能源独立。
- 1976年出台第一部能源总体规划
- 1979,第一部《供热法案》颁布
- 80年代开始,区域供热和热电联产大规模应用。
- 之后三十年,丹麦政府不断推出新的税收、补贴等手段推动供热向高效、清洁转型。例如:天然气的燃料税远低于石油和煤,生物质燃料免收燃料税。下图展示了近四十年来发展状况和未来三十余年的趋势预测。
图中显示自1980年到2010年(黑线),在供热面积增加了约40%的情况下,丹麦整个供热系统的单位千瓦时co2排放量下降了超过50%,未来40年将继续下降到2010年水平的约1/10。同时,图中显示了,在未来40年,高效、节能的分布式供热(深蓝)与热泵(浅蓝)系统,将成为主要的供热系统。新兴技术,如太阳能产热(深黄)也将实现快速的增长。电加热(红)、燃气锅炉(黄)与燃油锅炉(深紫)则已经或即将被淘汰。
同时丹麦政府在2012年提出目标,要在2035年实现电力与供热系统10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2050年能源系统实现100%的零化石能源供应。童话般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图中揭示了历史以来丹麦供热系统的发展趋势。1980年代,供热以化石燃油驱动的中央大型热电联产系统(深蓝)与锅炉(亮紫)为绝对主要部分,占比约90%。而后,至2010年,分布式的天然气热电联产系统(亮黄)、生物质锅炉(亮绿)与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亮蓝)、废热回收的热电联产系统(浅黄)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传统的供热系统,尤其是化石燃料锅炉(亮紫)被快速淘汰。未来40年,丹麦的供热系统将更加多元化,大规模的太阳能产热(浅土黄)、大规模的热泵系统(深土黄)、地热(蓝)将在丹麦的供热系统中占据一片天地。
未来展望
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能源署、丹麦区域供暖董事会和其他中国区域供暖业相关人士针对制度、规管和具体政策的变革提出了多项建议。
-供暖合理化 应制定当地的供暖和商业计划,包括合并区域供暖公司、联合运行、整改陈旧低效技术,使用变流量技术做到按需供给。
-应用能源税并支持区域供暖/热电联产的政策结构 将税收用于给高能效的区域供暖/热电联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 供暖费制度 定额费用加上不定额费用以刺激用户节省热能。不定额费用指的是用户按实际使用支付热费。
小编虽然来自东北,可一想到上海的冬天,依旧会瑟瑟发抖。假如某一天我们可以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清洁的区域供热体系, 那么“温暖”是不是可以在不带给我们“雾霾”的前提下,走进冬日江南的千家万户呢?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