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创意新潮又大胆:慢行三座大桥一览浦江美景
图说:规划师分享黄浦江慢行越江创意 来源/糜俊豪摄
慢行越江,不仅可以在桥上欣赏浦江风景,还可以让部分人群出行更便捷,这一创意有可能实现吗?3月24日,在2018年第1季sea-hi论坛上,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年规划师梁英竹、邢星分享了“黄浦江慢行越江”的创意。
去年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正式全线贯通、向市民开放,这一“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大大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然而,浦西浦东两岸之间却并没有形成贯通。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这三座中心城区跨越黄浦江的大桥是机动车的专属通道,不仅非机动车无法通行,市民也无法上桥观赏浦江景色。
这一现状引起了梁英竹、邢星的关注。去年10月,她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庆活动中推出了“浦江大桥慢行开放体验券”活动:体验券每张售价5元,购买者可享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三座大桥的慢行体验资格。这张“不过期不作废、不承诺不报销”的体验券暂时不能兑现,却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参与活动的市民中,有人回忆起了20多年前,第一次走上南浦大桥,俯瞰母亲河的激动;有人分享了和家人一同登顶卢浦大桥,远眺世博园区的自豪……
事实上,浦江慢行的需求正在日益迫切。参考2009年编制的《黄浦江两岸轮渡站总体布局规划(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到2020年,外环线内,自行车越江的需求量将达日均49万人次,约占全市自行车出行总量的5.8%。据预测,轮渡作为目前自行车越江的唯一通行方式,至2020年,可满足日均16万人次的总渡江客流需求。这意味着,至少有日均33万人次的骑行越江需求,在现有规划下是无法满足的。
那么,浦江慢行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呢?两位规划师分析了上桥的种种难点:高空抛物、交通隐患、管理成本等。随着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在合理控制流量、安全引导和分类施策的情况下,大桥或有可能满足跑步者、观光者、漫步者以及上下班通勤等人群需求。
图说:纽约市借助桥梁构建慢行系统 来源/同上
同样面临越江发展的挑战,纽约市借助桥梁构建慢行系统的经验,也许可以给上海一些启示。和上海同为河流入海口城市的纽约,伊斯特河(east river)平均宽度与黄浦江接近,约为400米。在1883年-1909年期间,纽约相继完成了跨伊斯特河的主要桥梁建设。作为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元素,大桥保留了人行与自行车通行的功能,为市民提供了日常性越江通行与上桥游览观光的可能性。通过设立完全封闭式的慢行通道,实现了慢行者与桥面机动车辆的安全隔离。近年来,在纽约市交通政策向自行车倾斜的背景下,作为慢行通道的重要节点,大桥的骑行通道功能得到了增强。根据纽约交通局的统计数据,近5年来,四座主要越江大桥的骑行通过量保持了近20%的年均增长速度;至2016年,其总骑行通过量达到日均2.26万人次。
“上海作为一座全球城市,最吸引我们的,就是她其中具有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可能性。而黄浦江上的大桥,或许正是这样一座城市与时俱进、同时开放包容的形象的最佳见证。见证了这座城市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或许下一个三十年,她也能见证这座城市放慢脚步之后的从容和优雅。”规划师邢星在演讲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