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浦东新区教育信息中心的谢忠新主任和周伟副主任,来为第二中心小学的信息化工作把脉,以精确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长助理黄军老师、数学学科主管彭雪晶老师、英语学科张静怡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专家介绍了我校教育信息化的进展现状。
黄军老师首先就我校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情况向专家作了汇报。目前,数字化工作室的应用,已渗透在了我校日常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班级管理等各个工作领域。经过两年多的积累,数字化平台已形成了各类校本资源,有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例反思,有学生的日志、作品,也有家长、校友的资源。资源库有了,而且可以预见其资源量会不断增加,然而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我们的数字化平台如何有效地服务于日常学科教学,成为了我们当下最大的困惑。
接着,黄老师又向专家介绍了我校基于ipad的一、二年级等第制评价。在严格执行市教委“学生学业评价实行等第制;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要求的前提下,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捷、实时、易查询、易分析的优势,让一、二年级学生的期末考查在ipad上进行,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便捷、强化过程、结果可视。不过,这样的信息化应用,也就仅局限于一次性的期末评价。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过程性的记录,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除了将平板电脑用于学业评价,我校还进行了基于平板电脑的课程实践。在拓展型课程板块,我们开设了ipad绘画和3d打印课程。在基础型课程中,平板电脑也已走进了我们信息、英语课堂。黄军老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ipad在我校信息课程中的一些应用:基于现有信息课程的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思考,我们利用平板电脑来充实现有信息课程内容,以项目教学方式整合教材内容,增设了学生感兴趣的imoive视频制作、keynote演示文稿、以及图形化编程hopscotch等教学内容,得到了较好的课堂反馈。
随后,张静怡老师就平板电脑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进行了汇报。应该说,我校英语教学在与信息技术结合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从课堂引入,到知识新授,到课后作业,每个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身影。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主要的问题存在于课堂教学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呈现更为丰富,课堂反馈更加及时,但同时也带来了人机对话取代师生互动的弊端。专家对此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建议,使我们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视角,那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符合能“常态化”、“大规模”的要求。在专家的启发下,今后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围绕信息化在学科教学中的综合应用展开,而不再拘泥于一定要把信息技术,尤其是平板电脑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除了课堂内的应用,课堂之外,信息技术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便利。彭雪晶老师向专家介绍了由她领衔的课题项目: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基于重难点的数学教学微视频。就当前的实践看,微视频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学,有困难的学生反复学,从而实现分层教学,同时也可以加强家校合作。随着视频资源的增加,学校希望能进一步推进平台的个性化服务,通过建立知识模块库,让学生不仅能看视频,还能获得与自己能力水平相符的同步习题推送。这一设想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并将成为我们下一阶段实践探索的方向。
对于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最后,黄军老师分享了我校创新实验室的设想。集成编程机器人、模拟无人机操控、数字音乐创作、3d打印、激光雕刻、未来互动课堂,这些与未来科技生活接轨的课程,都是我们探索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我们的学生有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永远是我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源动力。
在整个汇报过程中,专家针对我们提出的每一个困惑都给予了及时的反馈,也对我们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如关于数字化平台资源库的信息安全问题、关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与应用的实效性问题、关于基于信息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问题等。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将有效推动我校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学校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带来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