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静安新闻

“岁月峥嵘”百年老北站历史文化展举行

2018-3-21 13:42:00发布73次查看

前 言

北站街道地处苏河湾“一河两岸”的核心东片区。自一八四三年上海开埠通商以后,租界北移,以海宁路上的锡金公所西墙、北墙为界,东到浙江北路向北,至天目东路、接转武进路,其以东以南为租界,以西以北为华界,华洋并存。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境内辖区面积仅1.76平方公里,但却是近代民族工业、民族金融业的发祥地。铁路文化、华商文化、仓库文化、法制文化、石库门文化、桥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等北站元素交相辉映,使北站地区有着近代沪上“清明上河图”之誉。辖区内不仅拥有上海总商会、四行仓库、吴昌硕故居、均益里、山西大戏院等著名地标,近50万平方米历史建筑,而且还保存着中共上海领导机关办公遗址、《热血日报》发行所等众多红色纪念地。北站街道在近日的“大调研、大走访”中了解到,居民和企业多次提出给予北站历史文物有更多的保护,挖掘更多“老北站”文化。北站街道为此多方听取专家、群众的意见后,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收集、保护传承北站文化。

本次“百年老北站历史文化展”作为北站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工作的序曲将于3月19日在苏河湾畔正式拉开帷幕,让广大市民能够领略北站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展期为一个月。本报选取北站街道五个历史文化元素以飨读者。

铁路文化

中国铁路始于上海,上海铁路始于吴淞铁路,而吴淞铁路的起始站始于北站。1876年12月1日,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全线贯通,站址设在今河南北路七浦路口,时称“上海火轮房”。乘火车成了当时最摩登的出行方式,北站既是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走南闯北的集散地,也是众多历史事件的见证地。孙中山从北站启程赴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在北站遇刺,共和梦碎;“一·二八”日军悍然轰炸北站;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六·二三”运动都在此地,时间在这历史的瞬间,定格为永恒。

沪宁、沪杭铁路接轨共站,周边道路网络成型,客货运输速增,长途汽车、马车、黄包车、独轮车蜂集蚁聚,这里逐渐变成上海连接内地的水陆交通枢纽,北站地区遂成“上海陆上大门”。涌动的客流、繁忙的物流,带来了商机一片,老闸北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迅速崛起,以站兴市的地区格局已然形成。沪宁铁路车站以其规模宏大、设施齐全而称誉全国。因为车站在上海的北面,俗称“老北站”。北站街道也因此得名。它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艰难起步到发展繁荣的历史,犹如超级引擎般为上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不竭动力。

华商文化

上海近代工业,是伴随着对外贸易而产生的。北站地区依托水陆兼具的交通优势;凭借三面与租界相邻的地理位置,而地价又远低于租界的区位优势,在迈向“工业化时代”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华商资本进行投资和竞逐的热土,一跃成为“华界工厂大本营”,而北站,也成为了民族工商业的福地。成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骄傲。

1881年,华商第一家缫丝厂公和永,在北苏州路、甘肃路口诞生。此后华商丝厂大量集中于斯,占全市总数的70%,出口量的43%。1909年,上海丝茧总公所便设于北山西路430号。

制茶业也大体相同。这些有机茶厂多设在北山西路、七浦路、海宁路、北福建路、爱尔近路(今安庆路)、北浙江路一带,占全市总数的42.1%,制茶业同业公会设在北河南路景兴里47号。

丝茶工业之集中,反映出北站地区在清末民初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商务的崛起,令北站的东南部印刷厂集聚;福新面粉厂的成功,也令粮食加工业集中于北站的西南部,成为这个地区的一大特点和历史传统。

随着北站地区近代都市工业区的发展和繁荣,工商界的中枢、中国第一商会——上海总商会应运而生,北站地区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也随之开启。

1895年,自签订《马关条约》以来,外商看到将中国的小麦加工面粉出售利润可观,便在城乡各地开设加工厂,一时间洋面粉倾销国内市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怀着实业救国的强烈愿望,1912年,有着丰富经验的荣氏兄弟进军上海,选址光复路临苏州河,建造了福新面粉一厂,这是荣家在上海的第一家面粉厂,也是当时华界最高大、坚实的建筑之一。百年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这些王者称号围绕着荣氏家族。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消耗,粮食食品严重短缺,当时英、法、德等面粉生产大国,非但不能出口到海外,甚至还需进口他国的面粉来满足本国的需求。荣氏的兵船牌面粉,因其质量好、产量高,销路广,商标信誉好,被行业内认定为面粉交易所标准交易商品的样本。如此一来,兵船牌面粉不仅成为各国商家争抢的商品,而且成为中国对外面粉出口的标准品牌。荣氏兄弟成了行业内公认的“面粉大王”。

1923年,中国第一个商标局——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成立。同年,荣氏兄弟便根据商标法,申请注册了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个商标——“兵船”牌面粉商标,也是面粉行业的第一个商标。至此,兵船牌面粉更是扬帆远航,在1926年费城世博会获得乙等荣誉奖状,为曲折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仓库文化

苏州河,蜿蜒流淌,亘古不绝,孕育了上海的早期繁荣,也见证着上海的历史变迁。对于北站来说,苏州河清晰地记载着上海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脉络;这里,曾经码头林立货船云集,是上海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这里,曾经云集金城、中南、大陆、盐业、中国实业、浙江兴业等17家银行仓库,是民族金融资本集聚地。

在这些金融仓库群落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北四行设立的“四行仓库”。四行仓库不但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有一席之地,也是中国民族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遗迹。而今,它们陆续被重生,获得保护性修缮,赋予新的功能和使命,让老建筑的建构之美和新时代的设计感相融合,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会审公廨(法制文化)

会审公廨,亦称会审公堂,外国人称为“混合法院”(mixed court)。1864年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理事衙门“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由中外互派官员共同审理华洋之间的案件,1869年改称为会审公廨。这是设立在租界内的中国第一个具有西方法院色彩的司法机构,由中国官员担任审判官,审理租界内以华人为被告的民刑事案件,若案件关涉洋人利益,则允许外国领事陪审或会审。但随着工部局的干预、陪审官权力的扩张以及社会形势的发展,以驻沪领事、工部局为代表的外人已逐渐地控制会审公廨的运作及审判。

石库门文化

石库门是上海典型的具有海派文化元素的民居,因条石周箍和乌漆厚木大门而得名,是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更是老上海民俗风情最忠实的写照。北站不仅是早期石库门的发祥地之一,而且是现在上海遗留石库门建筑最多、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汇集了早期、中期到晚期的不同类型的典型建筑,是不可多得的特色景观。况且,在北站汇集了多元的建筑形制的民宅,不仅仅是石库门,还有西式洋房,广式里弄、工坊新村,甚至于市中心极为少见的反映江南民居特点的“绞圈房”。堪称“民宅建筑博物馆”,幸甚至哉!

说起弄堂,人们不仅想到的是精致的中西合璧石库门建筑,同时也能联想起“七十二家房客”里特有的邻里形态,弄中有弄、里中有里的格局。斑驳的砖墙上记录着岁月的年轮和世事的变迁,石库门也逐步演变成海派文化的一个符号。“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石库门风景,说不完的里弄故事,道不尽的上海乡愁……和弄堂里的老人们聊起旧日时光,总能在他们脸上的皱纹里感受到悄悄流逝的岁月故事。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用惯的老物件,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变得愈发的珍惜和罕见,成为人们内心最温暖最柔软的回忆。

打造上海城市新地标,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在打造过程中,聚焦上海文化“多元丰富,拓展保护、品质提升、风貌协调、人文魅力”的内容,梳理、抢救一批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里弄街区、公共建筑、产业遗存、风貌道路,在改善旧区环境的同时,兼顾历史文脉的延续。

北站是一块创造奇迹的宝地,有历史积淀而成的厚重,有文化传承而就的气度。在此,历史交融文化,建筑跃动空间,城市中心的格局将被重新绘制,新的篇章将在最好的时代开启。

 

静安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