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柳枝涂满了绿色,樱花漫天飞舞。上海的科技创新正如深埋在泥土中的竹笋,只要你听,就会听到噗噗的拔节声。
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并不断地在人才、大基础设施装备等方面逐渐完善。2017年,上海科技事业蒸蒸日上,c919大型客机首飞、墨子号卫星上天、panda x项目顺利开展、张江实验室作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正式挂牌、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正式开工建设,上海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诸多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上引领全国之先,甚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重大项目为大国制造添翼
《厉害了,我的国》日前正在各大院线热映,电影中洋山深水港四期的智能自动化码头和翱翔在蓝天中的c919大飞机都出自上海科技工作人员之手。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严云福等完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建成了国际首创的自动化码头试验基地,研发了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成套装备及系统。上海振华重工成为世界唯一的自动化码头成套设备与系统制造商和供应商。近3年来,自动化码头装卸设备与系统的新增产值108.9亿元,创汇13.7亿美元。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姜丽萍等完成的“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项目,围绕c919机体结构装配过程中三大阶段的工程需求,形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平尾、中央翼、中机身部件装配到全机对接的数字化装配生产线。其自动钻铆、生产线集成技术通过工艺规范、工艺评审等形式,推广至洪都、西飞、哈飞、成飞、沈飞等航空主机厂,为其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与自动化钻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该项目新增产值超过8.8亿元,新增利润1842万元,节约资金1044万元,订单预期新增91.7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基础研究引领重大突破
基础研究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源头供给。2017年,上海在化学、信息、基础医学、材料、生物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大量高被引论文,并且有多个项目被列入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也展示了上海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厚实力。同时,许多项目的相关成果已经进入了成果转化环节,实现了引领性原创成果对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和推动。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甘甫烷等完成的“片上光隔离和衍射极限理论突破及大规模硅光子集成”项目,为硅光子的集成研究解决了关键性障碍。该项目共产生了412篇sci论文,是本年度各获奖项目中最多的。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1129次,最高单篇他引达到635次;同时还获得了160项国内发明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
如何找到一种安全、可靠、高效的细胞重编程技术,一直困扰着生物学界。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劲松等完成的“卵子介导细胞重编程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简化了卵子介导重编程程序,提高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质量。研究形成了遗传疾病治疗策略,有望在受精卵形成或受精过程中修复致病的基因缺陷,对于人口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对接国家战略性科技难题
上海在科技研发中,直接对接国家战略性或产业核心性科技难题,解决了一系列尖端、关键问题或装备需求,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和产业关键环节的实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何力等完成的“硅基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成像器件技术”项目和东华大学陈南梁等完成的“高性能卫星大型可展开柔性天线金属网材料经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分别解决了我国航天事业中的不同需求,在我国多个重大卫星工程中得到应用。其中,硅基碲镉汞器件,使我国首次具备了重大战略监视能力;柔性天线金属网材料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卫星的通信能力,并带动了卫星天线产业的迅猛发展。
上海交大王浩伟等完成的“熔体控制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项目,以微纳级陶瓷颗粒增强铝合金,在保持易成形加工的同时,实现了综合性能的跨越。相关成果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大型客机支撑梁等领域已通过工程试验或已投入工业应用。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邵建达等完成的“米级、高消光比、高损伤阈值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项目,攻克了高功率激光介质膜元件领域内的这一世界性科学技术难题,为国家重大专项激光装置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该项目成功应用于我国神光系列激光装置和重大专项a构型验证;为上海科创中心首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成功应用于神舟与天宫交会对接系统,简化了光路结构,降低了载荷重量;成功应用于激光武器发射系统,实现数万焦耳输出功率,达到毁伤目标的预期效果。
专注科学普及出精品
科学普及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同科技创新共同构成创新发展的两翼。优秀的科普成果,为提升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重要来源。《十万个为什么》(第6版)在总结前5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全新问题、全新体系、全新内容、全新样式及全新的技术手段,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该书主编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韩启德;此外有21位来自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担任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分册主编,115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768位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学科的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众多权威科学家群策群力,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贡献了一套高水准的原创科普精品。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方秉华等完成的《急诊室故事》医学科普纪录片,通过真实救治故事,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知识进行科普,包括心肺复苏等常规急救、急诊就诊流程介绍等,为缓减医患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才发展如虎添翼
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第一资源。从1991年启动的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994年启动的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2005年启动的浦江人才计划,一直到近年接连推出的人才政策“20条”“30条”,上海建立起了覆盖科研事业全周期、兼顾普遍支持与重点培养、统筹国内外人才来源的完整人才支持体系,尤其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培育。优秀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让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虎添翼。(作者:戴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