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极熊遇上企鹅 专家呼吁:别让极地成为人类污染物的埋葬地
2018-3-17 20:12:26发布66次查看
图片说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
东方网记者解敏3月17日报道:今天,上海科普大讲坛第92讲在上海科技馆开讲。本次讲坛的主题为“北极熊和企鹅的对话”,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蔡明刚和观众们分享他们在南极、北极科考的见闻。
今年3月11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沿着西经126度完成了从南纬60度到南纬72度46分的海洋断面观测。这是我国南极考察有史以来完成的最长的全深度海洋断面综合观测。从1999年到2017年的十多年间,我国已开展了8次北极科考,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无数个“首次”接连被创造。
在看似荒凉广漠的冰川风光下,极地潜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自然馈赠,这些奇景美物共同构成了极地科考人员的天然实验室,也是人类应当珍惜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人类活动频繁,原本纯净无暇的极地空间也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破坏。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极地环境污染都在影响着极地的生态系统。
南极与北极,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全球气候环境问题上他们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在讲坛上,李院生通过介绍南极考察队的各项科考活动、研究现状和主要科学问题、我国拟开展的工作以及业已具备的基础,揭示了南极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在南极的考察和取样是十分珍贵的研究素材,南极的冰雪是观测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而蔡明刚则表示,北极地区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也是北半球人类活动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埋葬地”。极地看似离我们遥远,但自然资源的污染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不尽快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未来人类将无法幸免于难。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