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大调研:"70、80、90"干部眼中的大调研
2018-3-20 17:39:51发布65次查看
大调研工作开展以来,徐汇区的干部们纷纷“走出办公室”,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徐汇区华泾镇的三位干部,他们分别是“70后”“80后”和“90后”。让我们通过他们的文字,体会不同年龄段的干部对大调研的体会。
70后
陆雯(左三)在调研中
大调研工作开展以来,我通过上门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走访和听取了200多户居民的心声。我切身感受到,大调研是拉近政府与群众距离的有效途径。走访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大调研小组的成员还没上楼,就被楼下的居民团团围住,纷纷倾诉自己关于社区管理、经济民生方面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过去他们想提却不知道向谁提、去哪里提。
大调研活动也让我感受到温暖,很多社区居民在走访过程中非但没有提问题,还一直赞扬政府为社区、为居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表扬居委干部关心居民生活,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小组的成员也趁走访的机会,向居民宣传政府在小区综合治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对居民提出的问题,能马上整改的我们决不拖延。如一位居民反映小区有棵树倾斜严重,头重脚轻,有安全隐患。镇政府马上联系徐汇园林进行扶正,还把这棵树用钢管支撑起来,防止再出现倾斜的情况发生。这件事让居民感到大调研决不是走走过场的形象工程,对后续工作更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70后”陆雯(华泾镇社发办主任)
80后
龚丽(左一)在调研中
我原本就是“满意走访”联系居委的机关联络员,一直到居委会听意见,参加社区的党员会议、楼组长会议,总感觉社区里的意见基本上心中有数。但是随着大调研工作的深入进行,从最初的走访重点家庭、到现在走进小区普通家庭,真真切切感受到这次调研不一样。
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但是对于居民群众来说,我们代表的是政府。在面对居民座谈交流时,我可以看出阿姨爷叔很认真地听我们说话,眼神中灼灼的目光,满是期盼。一位阿姨提了一个意见后,又笑盈盈地说,“我知道十几年了,要解决也是有困难的,但是我希望大调研听意见,给我一个答复。”走进居民家中时,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热情和信任:在有的居民家中,我们就是聊聊家常,也赞誉着生活越来越幸福,在温馨的交流中拉近距离;在有的居民家中,居民对社区给予的关心都记在了心上,如数家珍、一一例举;在有的居民家中,听说调研走访了,全家都认真思考社区问题,家中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都准备了意见。走在小区中,有时还会被居民围住,相互介绍这是政府的调研组,大家有问题可以反映……
抱着一摞走访记录表,感觉压力山大。群众是认认真真在和我们说话,我们也要认认真真地回答,信任不可辜负。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树立群众感情。不一样的调研。
“80后”龚丽(华泾镇计生办主任)
90后
今年,华泾镇开展大调研,我有幸参与其中,这也是我第一次走出办公室,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开展工作。为此,我事先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始走访前,我认真阅读了华泾镇发展情况报告和未来镇域内商业和交通发展的规划。我还设想了一下,居民在接受调研时可能会提及的问题,例如小区环境卫生、停车状况等,我将这些问题与居委干部一一作了交流,了解了物业管理情况和居委工作模式。
在做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后,我就开始正式入户调研了,果然居民提到的很多问题,我都准备到了能够一一为他们作出解答,但是,依然有与我预期有出入的地方。在“社区生活是否感到便利”这一问中,我结合自己的日常需要,了解了小区居民收发快递的站点、大型商场和便利店的分布还有轨道交通今后的规划。但是实际情况是,白天接受我们入户调研的大多是家中的老人,他们提到最多的是去地段医院配药不方便,还有就是一些买菜购物的问题。因此,我在结束第一次调研后,马上回去查找了地段医院的位置还有镇域内几个菜场的位置,并查看了串联这几个地点的交通路线,在之后的调研中就能自如应对了。
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让我意识到,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这个小区的居民,我会有什么需求,再从需求出发想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第二就是要有始有终,如果遇到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事后可以联系物业、居委要求联合处理,再不行就该及时上报。总之要积极回应居民需求,直面现存的问题。
“90后”张怡琳(华泾镇司法所科员)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