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历史建筑
央视5分钟一集讲述文物故事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火了,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的问题再度引起广泛讨论。在闵行,同样有不少独具闵行特色的历史文化符号,这些历史建筑蕴含时代背景,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成为闵行人文脉相传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资源。
近日,2018“历博杯”上海市“我身边的历史建筑”摄影大展(闵行)比赛结果公布。据了解,本次征集共收到了全市5000多份摄影爱好者的来稿,全区32处历史建筑遗存全覆盖。参赛者最年长75岁,最年轻15岁,他们镜头下的闵行历史建筑不仅美得惊艳,而且“角度刁钻”,有不少是我们从未见过的珍贵画面。这些摄影作品让闵行历史建筑“活”了起来,向我们“诉说”起了它们的故事。
张张大片,这些照片里的景点你都认识吗?
答案都在这张地图里哦~
蔡康《漕宝路七号碉堡》:抗日战争时期,七号桥碉堡里曾发生抗日武装歼灭敌伪军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又曾发生过人民解放军进军大上海途中与国民党守军的激战。1987年,这里被上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七号桥抗日、解放战争纪念地”。1995年,又由闵行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址:吴中路2019号闵行文化公园内
林沪江《七宝天主堂》:天主堂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曾多次修扩,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被定为公堂,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天主堂院落面南,主堂前有钟楼,并有附楼等建筑。主堂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建筑。堂内纵向由两排连拱立柱将主堂分隔成三廊式,并建有唱经楼。
地址:七宝镇塘南居委南街50号
李雪风《积翠牌坊》:原址在襄阳南路西、建国西路南侧,1997年迁至现址。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牌坊朝东,形制为单间二柱三顶式,主体构件为花岗石质,高约5.4米,底宽2.65米。
地址:临沧路148号古藤园内
沈剑秋《节孝坊》:牌坊面东南,主体结构为花岗石质,形制为三间四柱五顶式,高约8米,底宽7.27米,四通石柱前后均刻楹联,横枋石前后为高浮雕云龙鱼蚌、珍禽瑞兽及吉祥纹案。该坊是新中国建立后沪上首座迁移保护的清乾隆年的石雕牌坊。
地址:临沧路148号古藤园内
奚建娅《彭家花园洋房》:洋房为彭如棠1934年所建,彭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其所建的花园洋房注重中西结合,正门前建以两根圆形立柱支撑的方形西式露台,宅院又内有中式池塘、花圃、山石等景观,后又扩建后楼,两楼间建有花式护栏小平桥。
地址:三新街78号
左奇峰《赵元昌商号宅院》:宅院建于民国年间,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院内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瓦硬山屋面。天井中央砌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将院落分成东西两半。东半部为传统二层建筑,正屋面阔七开间,底层临街6开间房作店铺;西半部为中西结合的二层建筑,房屋均作居住之用。
地址:保南街34—58号
苏婉芳《四面厅》:西四厅又称花厅,在斗姆阁北。初建于宋,历代均有改建。西四厅似亭似榭似厅似堂,斗拱层次纷叠,栋梁绘彩华灿,至今仍保存良好。
地址:七莘路2678号上海交通大学七宝校区内
陈跃正《靖安桥》:靖安桥位于闵行松江两区分界河道茜浦泾上,是明代单孔青石拱桥,为独孔石拱桥。桥东西跨向,长19.2米,宽2.9米,上下石阶各15级。拱洞顶部一块大石刻有龙凤抢珠图。
地址:马桥联建村西与松江区交界的茜蒲泾上
徐平旦 《上海马桥遗址》:遗址坐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沙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包括三层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1959年遗址的发现,将上海一带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同时这个遗址的发现,再次说明上海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及生产活动的状况,对研究上海的古代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地址:北松公路(马桥镇俞塘村)
看了这些大片,相信大家一定对我们闵行的历史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吧!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现场看一看这些历史建筑了吗?那下面这些闵行不可移动文物的地址可要收好啦!
赶快拿起相机,闵闵相信你也能拍出同样优秀的摄影作品,用镜头定格下我们身边的历史保护建筑,为更好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